解放军报发表解辛平署名文章:《胜战之路》
胜战之路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展开实施之际论实战化训练
(一)
古希腊传说中,一位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得名。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主席又提到这把“剑”: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这把“剑”,告诫我们:为了和平,必须磨砺胜战之刃。备战能战方能慑战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这把“剑”,启示我们:为了和平,必须探寻胜战之路。面对现代战争,不抓实战化训练就打不了胜仗,不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
11月24日,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发出号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三军将士闻令而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改革,以高昂的士气扎实练兵备战,一幅恢弘的强军实践画卷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
(二)
“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
南国边陲,临海观澜强调战训一致原则;中原大地,登高望远强调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闽西古田,见微知著强调端正训风演风考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登战车、上军舰、走边关,查实情、摸底数、务实功,足迹踏遍三军部队。官兵注意到,习主席反复强调的一个高频词就是:实战化!
强军征途上,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殊为关键。实战化训练的战略分量之“重”,源自三军统帅之思、之问、之忧,源自使命任务之需、之急、之迫。
习主席观天下、把大势,深刻指出:要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能够上得去、打得赢。
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如果把训练与作战比喻为“两座山”,山与山的距离便是一支军队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能否跨越这一障碍决定着军队的强弱、战争的胜负,甚至关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
时代发展到今天,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改变,落后就要挨打、崛起易遭遏制。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不能制衡强敌、应对威胁?我们的“硬实力”取决于实战化训练是实还是虚、是真还是假。
时代发展到今天,战争形态正在加速演变,我军“两个不相适应”“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不能跨越发展、决胜未来?我们的“真本领”取决于实战化训练能否激流勇进、敢立潮头。
(三)落子谋全局,布棋重棋眼。聚焦强军兴军大棋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展开实施之际的实战化训练究竟向哪里实、怎么实,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主席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战略高度,对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实战化训练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和标准要求,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强军兴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用强军目标引领实战化训练。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根本指向是提高战斗力,进一步明确了军队一切建设和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
——强化战斗队思想。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强化部队战斗精神,始终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贯穿战训一致原则。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按实战要求去训练,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
——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术行动、战略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我们的战争思维和作战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跟踪现代战争演变趋势,深化对未来打什么仗、怎么打仗问题的认识,把握现代战争指挥特点和规律,提高驾驭现代战争本领,力争知己知彼、料敌在先、掌握主动。
——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创新。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更新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加大军事创新力度,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抓紧解决各种短板弱项,着力破解影响实战化训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培养造就优秀军事人才。搞实战化训练、抓军事斗争准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切实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着力优化作战力量结构,特别是要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为完成军事斗争任务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端正和纠治训练作风。军事训练来不得半点飘浮和虚假,要从根本上端正训练指导思想,下决心解决训风演风考风不实问题,引导部队大胆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坚决纠正练为看、演为看和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消极保安全等不良现象。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习主席关于实战化训练的重要论述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既阐述思想、又指明路径,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头和“聚变”内核。
(四)
“中国军队近几年训练强度世界罕见!”透过一场场实兵对抗演习,海外媒体以一种惊讶目光注视着中国军队训练方式的深刻变革。
“习主席抓训练抓得好!”101岁的老红军廖鼎琳以一种赞赏的目光打量着演兵场上的一幕幕变化。这位无数次经历生死考验的老将军振奋地说:“实战化训练掀起了新高潮,抓问题抓到了点子上。”
两种目光,聚焦一个宏伟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实战化军事训练一系列重要指示,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面落实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力度之大、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有。
实战化训练,正向全维拓展。从严冬到酷暑,从寒区到温区,从高原到海岛,从大漠到大洋,从“跨越”系列到“联合”系列、从“机动”系列到“红剑”系列、从“神电”系列到“火力”系列……纵观3年来各系列联合演习演练,不仅覆盖了全季节、全天候、全地域,更凸显“全系统全要素参与、战略战役力量全覆盖、陆海空天电全维展开”等鲜明的时代特点。
实战化训练,正向常态推进。跨区基地化训练常态化、远海训练常态化、“金头盔”争夺战常态化、实兵实抗实弹实射实爆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常态”背后,是实战化训练格局、层次的跃升:陆军广泛开展大考核、大比武、大拉动活动,持续发挥“考比拉”的催化效应;海军三大舰队演兵西太平洋,创下了参演兵力最多、攻防难度最大、战场环境最复杂等多项纪录;空军自由空战训练放开对抗空域,突出全天候、打临界;第二炮兵组织导弹基地全型号连续发射、整旅导弹火力突击;武警部队一次演习带动70个军师级单位提升应急反恐处突能力。
实战化训练,正向新质跃升。陆航主导合成演习、特战分队渗透斩首、电子对抗无形绞杀……多种新型作战力量纷纷亮相,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一批新型军事人才在磨砺中加速成长。
放眼三军演兵场,向“和平积弊”开刀、打破“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整治实战化“标签乱象”、突出问题导向……无论是“还账”“补课”式的追赶,还是转型发力的冲刺,种种变化背后,是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的势能之变:越来越多的“量变”力量,正在倒逼和呼唤着破解深层次矛盾的“质变”力量。
(五)
越是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就越能触碰到实战化训练的“痛点”。
有些是细节之痛,有些是全局之痛;有些是反复发作的“老伤”之痛,有些是从未经历过的新创之痛。有的安全顾虑难解除,想实不敢实;有的指导思想有偏差,能实不去实;有的训练条件跟不上,想实难落实;有的能力素质有差距,想实不会实。
触摸这些“痛点”,有些可以伴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自行消解,有些则越深入推进越成为不能承受之痛。
都说“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但怎样看清明天之仗?都说构建“一张网”,但这张网谁来牵头织?都说“目标中心战”,但“目标”谁来精算细算?都说“真难严实”真字当头,但逼真战场从哪里来?都说“训法要循章”,但条令大纲如何与训练创新同频共振?
实战化训练关键在“实”,目的为“战”,常态靠“化”。要害在“化”字上,痛点也在“化”字上——
打通实战化训练的“门槛”,需要“化”课题设置不新之痛;打通实战化训练的“路径”,需要“化”训练模式滞后之痛;打通实战化训练的“血脉”,需要“化”战法创新闭门造车之痛;打牢实战化训练的“根基”,需要“化”训风不良之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军许多年没打过仗了,缺乏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经验,各项建设成果缺乏实战检验。我军战斗力建设的短板和瓶颈还很突出,有的甚至是致命的。这些“短板之痛”和“瓶颈之忧”,凸显在实战化演兵场上,却深深植根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之中。
短板制约着木桶的实际容积,瓶颈决定着溶剂的实际流速。缩短从实战化到实战的“一字之距”、缩小从练为战到练即战的“一字之差”,亟须破解这些深层次问题,补齐短板、突破瓶颈,重塑能打仗、打胜仗的新体制。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