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追“风”的人—记借助新媒体抗击台风的美兰团委书记陈文强

30.07.2014  21:01

陈文强书记在记录受灾情况。陈亮 摄
陈文强与志愿者在给受损漏雨房屋铺帆布。陈亮 摄
志愿者在开展道路清障工作。陈亮 摄

  中新网海南频道7月30日电 题:志愿追“”的人

  —记借助新媒体抗击台风的美兰团委书记陈文强

  作者 薛文埔 陈亮

  10多天一线城乡奔走救灾、500多个电话、近百条微博微信、10多万点击量、2000多志愿者、近6万元救灾物资!

  这是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书记陈文强这几天在抗击“威马逊”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作为仅有三个工作人员的团委的负责人,他抓住时下风行的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整合各界资源,用智慧和汗水与灾情抢道争时,赢得了上千名志愿者的信赖,传播了青春正能量。

   运用新媒体与灾情抢道争时

  7月18日,狂风暴雨肆虐海南。下午18点37分,陈文强以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美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名义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发出向社会招募灾后志愿者,正式建立4部救灾志愿服务热线。这是海南省内最早发出的救灾志愿者招募信息之一。

  “当天夜里23:30左右,在通讯信号极其不稳定和线路不通畅的情况下,报名的爱心人士就已经达13人,一直到7月19日凌晨5点,还有人咨询报名。”陈文强动情的告诉记者,社会爱心人士的响应如此迅速,让他感动不已。看着窗外肆虐的狂风暴雨,他知道海口一定受到“威马逊”的重创,思谋着如何和志愿者一道去有效地抗灾救灾。

  “我们提倡所有在一线的青年干部,一有网络信号就想方设法以‘有图有真相’的的方式,把灾区的信息配图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多种新媒体渠道及时地传出来,为救灾抢出一条权威透明的信息通道。”陈文强对于基层青年干部的辛劳感同身受,心底里充满对同事们的敬佩。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对新媒体的热情呼应,由此赢得的救灾实效,陈文强也很是欣慰。

  据了解,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共建立了10多个微信群聊群、3个QQ群,发布4条热线,通过新媒体招募的志愿者达1000多人次。这些天,志愿者们来到海甸岛、白龙路、五指山路、博爱路、青年路、文明东路等主干道上,协助进行道路清障清洁等灾后市容恢复工作。让人感动的是,在这样炎热天气的艰苦环境中,志愿者们从来没喊过累和苦,还积极地要求要再次参加活动。有些志愿者在工具缺乏的情况下自备工具开展活动,志愿者马甲成为救灾时期这个城市最美的风景之一。

   “点单上菜”让爱与需求接上头

  “点单上菜”是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2013年首创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在这次救灾志愿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陈文强发现,得知灾情后,很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都想贡献一份力量,都想把物资运送到灾区。但是灾区究竟缺什么?哪些是已经有的,哪些是急需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打“乱仗”的现象时有发生。

  “无论是救灾活动还是志愿清扫,都要注重需求导向,摸清群众真实需求,让爱心与需求接上头。”陈文强提出把“点单上菜”运用到救灾中来。通过“先摸需求、策划项目、对外发布、整合资源、开展执行”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截止7月27日,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以“需求点单”的方式,为美兰募集来了300箱下火茶、100箱八宝、蔬菜1500斤、粽子3500包、大米200多包、矿泉水2000多箱、油、药品、衣服一大批等爱心物资,价值6万元。

  这些天来,陈文强组织团队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布美兰救灾需求,调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人士参与到“上菜”爱心对接队伍中来,并争取共青团海口市委的支持,与台盟海南省委会、海南新闻广播、海南交通广播等合作,开展了帮扶村救助、志愿者道路疏通清扫、应急物资募集发放、网络舆情传播应对、陪孤寡老人一起度难关、缴纳特殊团费等多项活动。

   舍小家顾大家谱写大爱情怀

  在陈文强的微信留言里,记者注意到有一条信息:“姐夫,求你在家陪陪姐姐吧"。在台风对海口影响最严重的那几天,陈文强没有时间回家照料已有6个月身孕的妻子,根本顾不上断水断电的小家庭。

  采访时,记者在陈文强的办公室里见到一个红色的礼物盒。这是他给媳妇买的生日礼物。“我觉得挺对不起媳妇的,因为有她的坚强支持,我的工作充满动力。”7月29日是媳妇的生日,孩子即将在马年出生,陈文强为媳妇挑选了一个小飞马造型的吊坠。

  “你就是个拼命三郎。”在陈文强的微信圈里,记者看到很多类似的话语。受他的感染,很多朋友支持参与他发起组织的志愿活动,一些新闻单位工作的朋友更是直接找他拿需求订单,帮忙发布募集物资。从7月18日至今,陈文强的手机基本上都在不停的接打电话联络救灾物资和志愿服务,每天要换3次电池、ipad要充2次电,电话要接50个以上,微博微信和QQ群回复100人次,因为太忙碌太兴奋他几乎每天都失眠。

  陈文强说,他只是广大冲在抗灾一线的青年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救灾重建才刚刚开始。这支年轻的干部队伍,会一直在路上。这支队伍的领头人陈文强自身也是一名志愿者,他是一位顺应时代需要的追“”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