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抢抓海上丝绸之路新机遇 推进琼北九地加速融合

06.12.2014  04:38
海口:抢抓海上丝绸之路新机遇 推进琼北九地加速融合 - 海口网
海口:抢抓海上丝绸之路新机遇 推进琼北九地加速融合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在论坛上发言

   海口网12月5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媛 实习生 任廷 胡振兴摄影报道)海南省会经济圈2014年度论坛上,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作为东道主在论坛上发表讲话,他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琼北“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以包容、平等和渐进的合作意识,共谋“大蛋糕”,真诚透亮,精诚合作,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倪强说,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琼北地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理应有作为,可以大作为。但这需要我们9兄弟紧扣“深化合作,协同治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融合”的年度论坛主题,进一步抢抓机遇,提升竞合,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以路带圈、路圈互动,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

  就如何推进省会经济圈的合作,倪强提出六点建议:第一,构建统筹合作机制,达成统一行动纲领。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机遇,提请成立由省政府牵头,9市县区和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会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全省、琼北两个层面共同推进。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层面的规划和政策,衔接泛珠、环北部湾等周边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统一研究,统筹谋划圈内重大战略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

  第二,坚持差异发展,打造圈内特色产业带。立足各市县区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划,通过产业对接、合作、转移,统一规划各市主导产业布局,构筑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链,避免出现产业同质化。重点是要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琼北现代商业圈;依托省会人文积淀、文昌航空航天、琼海博鳌论坛、定安乡村旅游、临高民俗文化等独特元素,组建琼北文化旅游圈;紧扣南渡江流域核心地带,打造以各市县为种植基地,以工业园区为研发加工基地,圈内农产品品牌共享、高附加值的现代高效农业圈。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融通,推进圈内生产生活同城化。着力推进西环高铁、铺前大桥、定海大桥、马村港、博鳌机场等综合交通大通道建设,完善区域内部路网结构,构建区域“1小时”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圈内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电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强圈内水环境协同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统一的供水、用水、节水、排水和治污管理模式,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和跨区域水源保护力度,合理进行水资源和矿产开发。实施南渡江流域综合开发,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增强区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探索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圈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共享。

  第四,提升合作水平,构建琼北特色生态旅游带。加快推动捆绑打包、抱团营销的旅游粗放式合作向建立服务高效、品牌高质的全方位、精细化长效合作机制转变,继续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建立旅游执法联动监督机制,构建标准化的对外网络销售信息平台、标准化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和标准化的旅游标识体系。争取国家、省支持,加快琼北沿海旅游观光道路新建与改扩建,开通琼北旅游交通专线,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依托骑楼历史、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航空航天等独特元素,不断升级“琼北旅游”产品,丰富品质内涵,细分旅游市场,突出差异发展,将优美自然景观资源与地区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打造滨海、沿江、内陆“三线合一”的琼北特色生态旅游带。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主动融入环北部湾、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之中。

  第五,坚持生态文明,打造琼北新型城镇带。建立中心城市引领机制,优化琼北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中心城市新区建设,提高产业转移、人口转移的承载能力。发挥琼北生态优势,优化规划布局,打造一批生态宜居小镇,就地就近新型城镇化,共同推进琼北城镇带的建设与发展。

  第六,强化省会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延伸共享。省会经济圈不仅仅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圈,更应是琼北人民生活的幸福圈。作为省会城市,海口将义不容辞、一如既往地体现出担当精神,与9市县(区)一道,共同努力,让圈内百姓能分享到文化、医疗、教育、科技、社保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成果。如,成立城市圈演艺联盟、广播电视联盟和报业联盟,建设琼北三甲医院1小时服务体系,支持相邻乡村跨区域就读农村学校,鼓励优秀院校跨区域进行结对帮扶,推进职业资格互认,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建立联动的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