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还需有个性:看海南白沙县如何走上致富路

09.02.2016  11:34

      原标题:扶贫还需有个性:看海南白沙县如何走上致富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基层干部贴地气、精准扶贫,也需要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持续的造血能力。

      在海南省白沙县,有相邻的两个村子。一个人均收入过万,家家盖起了小洋楼;一个却是土路破屋,日子捉襟见肘。要说这是村干部的工作没做好么?也不全是。当地独特的民风文化,让扶贫工作需要更接地气,更有个性。

      高石五队和老村属于海南白沙县七坊镇高石村委会的两个村民小组,只隔着一条不足3米宽的村路,但高石五队人均收入过万、家家盖了小洋楼,而老村却清一色的住着低矮破旧的瓦房,日子更是过得捉襟见肘。

      高石五组有50户203人,村民都是1972年从广东搬迁到白沙的,属于移民村。村民李梅娟家六年前花40多万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小洋楼的前面用围墙分了前后院,后院的偏屋是储物间和厨房,前院则养了十多头牛、几十只鸡和毒蛇、乌龟等动物。

      记者:这是牛圈?

      李梅娟:恩,(几间,哦,三间)

      记者:这里还养了很多鸡啊。

      李梅娟:有30来只吧,现在放这里养,晚上就冲干净喽。

      然而,1987年李梅娟刚嫁给丈夫彭建森的时候,家里只有一间瓦房,穷的叮当响。后来他们种植橡胶、木薯、水稻,卖了钱再租地扩大生产,现在已经有5、60亩地。

      李梅娟:全部包人家田,种田、种稻谷,两公婆种了几个月,插秧都插了1个月,你不知道有多辛苦啊。

      夫妻两在种地的同时,从一只鸡、一头牛开始,渐渐的养的家禽也多了起来。

      李梅娟:一条牛,一年一年,它生的全部留下来,现在有十多条。

      夫妻两告诉记者,同村的村民有的养蛇、杀猪、办修理厂,还有的在镇上卖米粉,日子过得都不错。

      李梅娟:开车行的也有、修理的也有,收胶片的也有,(记者: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呗)恩,什么赚钱干什么,什么活都有人干。

      而老村的村道还是土路,弯曲狭窄,一到雨天甚至连水泥路都没有,镇里曾经多次想帮助村里修路,但村民乱搭乱建,路根本修不进去。

      高石村委会村委副书记罗文:后来搞路谁都不想拆,所以就搞不下,路就修不进来,(记者:一下雨会很泥泞吧)一下雨都是积水,现在不下雨都积水,修不出排水沟。

      老村的房屋也是清一色的80年代的破旧瓦房,59户居民中,有16户属于贫困户,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仅仅是靠两三亩薄田的收成。“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思进取、铺张浪费、不懂节约等居民观念方面的消极因素和乡村陋习使得老村落后了一大截。

      老村村民王日芳:今天我去打工赚了5、60块,那么我还要花买菜、买酒招待客人,那不是吃光了,不像移民队他煮什么什么你吃什么,原本就知道赚钱用在哪个地方,但来客人就没办法了,赚10块花15,超标了嘛。

      针对老村的情况,当地扶贫部门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包括组织村民去先进村学习、发放种苗、肥料、鸡苗、鹅苗、猪苗等,但收效不明显。

      高石村委会副书记罗文:一户人养那两只小猪,能做什么,就算你给他多,他没有钱买饲料养,不像本地猪,五脚猪什么都吃,他(政府)从那里拿那猪是吃饲料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说,没有任何老百姓想穷,政府在扶贫上要贴地气,更要形成合力,避免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

      匡贤明:扶贫是项系统工程,要整合部门的力量,使得财政资金的利用最大化。

      目前,白沙已经决定扶持老村选新址修建房屋、发展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白沙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人口23000余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为了让扶贫造血可持续,除了在医疗、教育、生态补偿、房屋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贫困户的投入,白沙县扶贫办主任叶开福介绍还要在所有的贫困村成立农业合作社。

      叶开福:应该成立合作社来带动贫困户,建立这个模式,政府要引导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希望能够建立长效机制,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所以今年我们要求在所有的贫困村成立合作社,政府扶持合作社,合作社有能人,本身有技术有能力的,以他为核心,搞种养,带动贫困户滚动发展。

      白沙县扶贫办主任叶开福说,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希望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也能激发出来。

      叶开福:扶贫那么多年,扶他怎么能够自己来发展,给他外在的物资,但是他本身自己没有发展愿望和能力,你给人家比就是穷,就像这个村跟人家比观念就不一样,不勤奋、又不想去学,给他多少吃完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