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看“数”更要看“户”

06.01.2016  10:35

得益于“三湾”开发,陵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然而,与“三湾”隔路相望的乡村依然有住危房穿破裳的贫困人家——

扶贫,看“”更要看“

 

  本报记者 况昌勋 程范淦  通讯员 李若希

核心提示

海南有多富?碧水蓝天下,顶级酒店鳞次栉比,豪华游艇往来穿梭;海南有多穷?山林泥土上,还有贫困农民衣着打补丁,三餐难闻肉味。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用短短的20多年时间,成长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然而与全国一样,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省仍然还有47.4万农村贫困人口,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

2015年12月初,中共海南省委六届九次全会召开,决心在“十三五”期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国定贫困市县全部摘帽,并且使贫困人口能够持续性脱贫,而不是一时脱贫。

曾为国定贫困县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因为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三湾”开发,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快速发展,2011年6月,摘掉了国定贫困县“帽子”。

然而,扶贫,看“”更要看“”,贫困户不能淹没在数据之中,贫困户的收入也不能“被平均”。近日,记者就扶贫问题在陵水调查发现,财政收入阔起来、摘掉贫困县帽子的陵水,扶贫任务并不轻松,其中一个现象就是沿海地区与山区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在同县域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不少“灯下黑”贫困户。

陵水在扶贫道路上,有何“摘帽”经验值得借鉴,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扶贫?探讨这个问题,相信会给其他贫困地区一个借鉴。

尴尬

贫富差距较大 “灯下黑”现象依然存在

在陵水的香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莱佛仕、万豪、希尔顿、喜来登、威斯汀等35家全球顶级品牌酒店和一大批精品楼盘拔地而起,汇聚滨海高尔夫、美容SPA、星级会所等高端旅游配套项目。如果从“三湾”看陵水,它逐渐成为一座遍布高档社区和高星级酒店的滨海美丽小城。

然而,走出“三湾”,与清水湾高档楼盘和星级酒店隔路相望,不到1公里的英州镇大石村,却是如同两个世界。

大石村,全村415户,1864人,分布在10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2257亩,清水湾开放建设时曾被征用400亩。走进村庄,不少村民房屋低矮破旧,七八个人挤在60平方米的瓦房内。村委会主任李飞说,到今年,还有5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

随着清水湾的开发,不少村民在企业里打工,生活逐渐好转。但大多数人还是从事低端工作,赚不到什么钱,还有63户村民是贫困户。因为基础差,村里人盖新房子的并不多,全村有82户还住在危房里。”李飞说。

而更往内陆走,村庄更为贫穷。英州镇廖次村,全村585户,贫困户达251户,也就是43%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陈其传就是其中的一个贫困户。一家5口人住在3间瓦房内,这是2006年政府扶贫时帮忙盖的,因为土地少,家中贫困。“很少买新衣服,肉都不敢多吃。”陈其传说,温饱都难以解决,更别提吃猪肉了。

廖次村党支部书记陈昌友介绍,村里人均耕地面积有1亩多,但是因为缺水,收成一直不好。村里人绝大部分人住的是破旧瓦房,穿打着补丁的衣服。

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灯下黑”,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在海南,高楼之下,也存在被遮住的贫困村,犹如“灯下黑”。

陵水县副县长龙丁敏坦言,虽然这几年陵水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主要是依靠“三湾”,贫富差距还是较大。虽然英州镇占了“两湾”,但是还有很多贫困村、贫困户。据统计,英州镇有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为6545人。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农民人均收入却落后全省

陵水可谓实现“火箭式”发展。

2007年,陵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4.16亿元,2010年达到52.2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7年首次破亿元,达1.31亿元,同比增长111.4%,到了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而今年陵水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到40亿元。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陵水成功地从国定贫困县中突围。2011年6月,省委常委会决定,陵水退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序列。

然而,顶着“国定贫困县”帽子的日子结束了,但陵水的扶贫任务却没有结束。

另外一组数据说明陵水扶贫还任重道远:陵水地方财政收入连续9年高位增长、增幅屡居全省第一的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2014年,这个差距拉大到了将近1000元,与此同时,目前仍有20个贫困村、约3万名农民还没有脱贫。

另外,陵水地税局负责人介绍,去年陵水地税收入排列全省第3名,仅次于海口、三亚,而从税源来看,“三湾”收入占比一度达到85%以上,从侧面看,陵水经济发展不平衡。

尴尬的背后,是反思。

陵水县长杨文平说,陵水农民收入与全省一样,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然而陵水农业生产大部分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生产效益较低,难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也未能形成品牌,2013年以前,在“冬交会”陵水展台上,几乎看不到有独立品牌、完整包装的农产品。

从数据上看,陵水扶贫仍然需要解决农村“”的问题,在产业提升上下功夫,特别是解决20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同时,经济不能“被平均”,农民收入也不能“被平均”,全县2.7万贫困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从“”上看,陵水扶贫还需要精准。

麦正华表示,各乡镇、各单位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组织动员各方力量结对帮扶脱贫,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加强督察问责,力争两年完成脱贫、三年巩固。

未来,陵水扶贫,还需要因人因户施策,多管齐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践

产业扶贫  让高山黎乡发生蜕变

吃过晚饭后,卓余平和家人在村子里散散步,高山里的空气清新,村里种植的花草散出阵阵香味。

以前村子里垃圾横飞,散步闻的不是花香,而是畜禽粪臭。”这位陵水群英乡梯外村村民,用“非常大”来形容村子的变化。2015年,政府投入近百万元,在梯外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修整了村道,清理了垃圾,实现了人畜分离,并且装上了路灯。

村容村貌的变化,只是表象,在群英乡乡长胡朝看来,梯外村变化在“骨子里”。这位在群英乡工作了9年的黎族乡镇干部,对“变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否则,今年投钱做了,明天依然垃圾横飞,装上了路灯,也会被砸坏。”胡朝说,梯外村之所以能够建设好,与老百姓的支持密不可分,他们之所以支持,也在于他们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符合他们的发展水平。

群英乡,地处陵水西北部,丘陵山区,没有一块“平地”,连乡政府都是建在山上。

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一把镰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这句歌谣,是胡朝刚到群英乡工作时常常听到的,形象地描述了过去群英乡百姓的穷日子。

肚子都填不饱,哪里会想到环境卫生。”胡朝说,正是因为日子变好了,村民才有迫切的需求建设美丽乡村,“比如路灯,就是征求村民意见时,他们提出来的,希望晚饭后有路灯散散步,妇女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跳跳广场舞”。

群英乡的“蜕变”始于经济。当时,群英乡几乎整乡贫困,陵水实行的是连片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

地处丘陵,陵水将橡胶产业作为群英乡扶贫主打产业,从2000年开始,逐渐在全乡种植了2.5万亩橡胶、8000亩槟榔。“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让每家每户都有橡胶、槟榔。”胡朝介绍道。

虽然,近3年橡胶价格连续低迷,但是橡胶确实让大家脱离了穷日子。”光国村村民郑春荣说,2001年家里在政府的扶持下种植了50亩橡胶,2008年开割,连续5年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靠着橡胶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

如今,冰箱、手机、电视机已在群英乡普及,还有两三百户人家买了小车,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0年的3170元增加到2015年的8083元。

不仅是群英乡的橡胶,光坡镇的圣女果、本号镇的菠萝蜜、英州镇的芒果等产业,陵水因地制宜,在每个乡镇都培育强势产业,让大部分农民实现脱贫。

教育扶贫扶智,从根上拔穷根

拿着橡胶苗到村里扶贫,农民在喝酒,说都在喝酒呢,哪有时间种橡胶”“拿鸡苗给农户,第二天变成了下酒菜”……这些被当作谈资的扶贫“段子”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过。

记者采访时,不少乡镇干部吐槽,以往扶贫最大的困难不是缺资金,而是有些农民没有勇气尝试新事物去改变现状,甚至要干部把酒桌掀了逼着去闯去干。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说,“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引导,克服等靠要,转变懒散闲,激发自强意志,强化技能培训,加强教育扶贫,从根本上拔掉穷根。

为此,陵水县组织乡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省内外考察学习,一方面拓宽干部扶贫思路,另一方面也让农民找到差距,激发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加大了技术培训,转变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提速,2010年陵水经济迅猛发展,当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陵水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沿海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一年首次实现了“标准收支差>0”。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终于告别了“赤字财政”“吃饭财政”,财政收入首次出现略有盈余。

财政“腰包”鼓起来的陵水,首先就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2年,陵水教育上的资金投入达15亿元,此后,2013年7.37亿元、2014年7.87亿元,2015年计划对教育投入8亿元,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

英州镇廖次村贫困户陈其传就得益于此。世代为农的陈其传因兄弟多,分家后所分得土地仅有半亩水田和56株芒果树,家里非常贫困。

3个小孩,大儿子读高一,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在读小学。”陈传其说,小孩能够上学多亏了政府扶持,不仅免了学费,而且还有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小孩必须要读书,不然留在家里种地,也无地可种,只能继续穷下去,读了书,就可以在城里找工作。

从2010年起,陵水县投入财政资金,每年发放教育移民学生一次性生活用品补助每人200元。并且,为提高贫困学生的营养水平,全县中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早餐。此外,还设立慈善总会教育资金专业委员会,筹措资金用于深入开展贫困大学生助学、优秀学生奖励、教育教学奖励等工作。近3年,共资助贫困大学生945名,奖励优秀学生1027名。

探索

一问  脱贫如何实现持续性

破解:因地制宜产业多元化

十三五”扶贫,特别重视让贫困户“持续性脱贫”。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传统优势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农民持续性脱贫,遭受考验。

陵水群英乡绝大部分农民因橡胶而脱贫,但是近3年来,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干胶收购价从30元/公斤跌到8元/公斤。“现在,割胶仅能填饱肚子。”群英乡走装村村民黄永泥说。

今年,黄永泥不再割胶,但是他家的收入不降反增。“2011年,政府扶持了10只种羊,并帮助盖了羊舍,现在发展到有76只种羊,每年出栏60多头羊,以每斤价格约35元价格卖出去,年收入有8万多元。”黄永泥说。

龙丁敏说,不能让老百姓“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让老百姓收入稳定,还需要实现产业多元化,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例如,陵水山区水田少,但是林地多,可以充分发挥林地优势,发展养殖业。

据介绍,目前群英乡已经有500农户拓展了养羊业,政府还组织农户到屯昌等地学习养殖技术。

深山,在以前代表着偏僻与落后,而现在,则代表着世外桃源式的生态美景。龙丁敏说,陵水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农民拓宽收入来源。

二问  扶贫资金如何效益最大化

破解:“滚雪球”式扶贫,先富带后富

扶贫资金有限,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让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帮助更多贫困户?陵水探索“滚雪球”式扶贫模式。

滚雪球”扶贫模式中,政府规定,扶持贫困户养羊,每户免费发放种羊10只,但是要求3年内归还政府10只种羊,归还政府的这10只种羊再扶持其他贫困户。“找了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农户,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技术,然后,签署协议,要求3年内归还政府种羊,从而利用有限的扶持资金扶持更多的贫困户。”胡朝说。

我家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还清了种羊。”黄永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政府给了10头羊;2011年,10头羊发展到30多头;2012年发展到60多头;2013年发展到130多头,这年开始卖掉60头,2014年也卖了60多头,两年养羊收入将近20万元。

同时,陵水还探索“先富带动后富”模式。“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缺乏资金、技术,政府扶持种苗解决了资金问题,但是技术仅靠几次培训还不够,需要跟着同行学习。”陵水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政府引导农户组成合作社,吸纳贫困户,让贫困户跟着合作社成员学习技术,从而发展自己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不过,有专家建议,不少产业发展除了种苗资金还需要肥料或饲料等成本,贷款时间又较长,合作社也可以利用贫困户脱贫后“还回政府扶持的资金”建立互助资金,快速为其他贫困户提供应急资金。

三问  农民闲置时间如何利用

破解:因地因户精准扶贫

在海南,农民贫困,有一个原因是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也就是有限的土地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贫困户家的新生代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脱贫,那么已到中老年的贫困人口,如何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还有相当多的剩余时间。”龙丁敏说,以冬季瓜菜种植为例,每年劳作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到来年的4月,其他半年时间,农民的时间是闲置的。要让农民脱贫奔小康,还得在农民的闲置时间上做“文章”。

目前,在光坡镇,陵水政府正在引导农民填补剩余时间。光坡镇农民主要以圣女果为主要产业,半年闲置时间通过黎锦、藤竹凳家庭作坊式加工业来填补。同时,陵水政府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通过订单式培养,让农民掌握技术,农闲时到企业打工。

贫困户千千万万,各家情况也不同。陵水将贫困农户进行分类,对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则立足当地资源,先行快上解决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问题,做大做强热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抓好贫困人口职业培训和转移就业,增强脱贫造血功能;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由社会保障兜底,因病致贫的则加强医疗保险和救助。(本报椰林1月4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1月5日   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