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动态第002期(总第208期)

28.01.2016  17:40

 

扶贫工作动态

 

第002期(总第208期)

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                                                                              2016年1月22 日

 

 

我省推出十项精准脱贫措施

 

1月15日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精准脱贫十项措施,确保到2018年,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脱贫农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成效进一步稳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低效种养业,利用起热带特色的优势,从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和养殖业。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减低效换高效,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推动脱贫。扶持、引进一批加工企业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辐射作用,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小镇、乡村基础设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就地城镇化。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财政资金投资资产折股量化扶贫等方式。

  二、发展乡村旅游脱贫

  把贫困市县乡村旅游纳入扶贫开发整体布局,将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列入全省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计划。重点解决道路交通建设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公路和休闲慢行道,整治村容镇貌,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具有旅游资源条件的贫困村,引导村民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森林农家”、农业观光、林业观光及生态旅游产品和具有民族特色服饰、织锦、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培养一批高素质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技能型人才及合格的从业人员。

  三、发展电子商务脱贫

支持、鼓励邮政、供销、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电商服务平台,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引导、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打破有形市场局限,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支持贫困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建设“互联网+扶贫”小镇,通过电子商务,促进贫困地区种养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加快脱贫致富。加强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重点培训农村青年、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提高电商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普及率。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

  四、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对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针对性加强旅游餐饮、家政服务、烹饪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强化就业服务,并鼓励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争取每个有剩余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转移。

  五、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脱贫

  各级教育经费着力向贫困地区、向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授人一技之长,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彻底拔除“穷根”。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丰富农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贫困户破除“等、靠、要”的懒散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靠双手改变贫穷面貌。

  六、实施卫生健康脱贫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要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医疗帮扶力度。把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作为重要的减贫措施来抓。推进城市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二甲以上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乡镇医院项目,保证贫困人口享受到安全、有效、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七、实施科技、人才引领脱贫

加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和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继续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到贫困地区工作。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突出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骨干、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用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

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 “五网”(路网、电网、光网、气网、水网)建设力度,加快完成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推进自然村通硬化路。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推进贫困村光纤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逐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

  九、生态移民、生态补偿脱贫

对居住生态核心区、水源保护区内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国家、省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海防林保护、坡耕地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十、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

 

 

 

 

 

报: 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

送: 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

发: 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扶贫办、有关乡镇、驻村工作队

责任编辑:吴晓笙  Tel:65229202  E-mail:[email protected]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