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第三次扫雷行动 20名扫雷战士再次出征

16.11.2015  07:46
中越边境第三次扫雷行动 20名扫雷战士再次出征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老山脚下,丛林密布,一块雷区标示牌赫然矗立,数十万枚地雷和各种爆炸物就掩藏在周边区域。

  11月3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行动正式开始,云南省军区派出20名曾经参加过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一次、第二次扫雷和勘界扫雷的勇士,再次征战危险重重的雷场,在扫雷官兵中竖起了标杆,成为扫雷官兵争相学习的榜样。

  “错过这次扫雷,我会后悔一辈子

  “这是72式防步兵地雷,排这种地雷时要非常小心,它的保险销非常细,稍微受力过大就会爆炸。”指挥部模拟扫雷场上,邓玉平在教员的讲解下学得异常认真。这位来自昆明警备区某预备役团的副营职股长在得知中越边境再次组织扫雷行动时心里直痒痒,没想到妻子及老家的哥哥却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提出反对。

  一边是稳定舒心的生活,一边是危险重重的雷场。亲朋好友的劝说,并没有动摇邓玉平参与扫雷的决心:这一步步走来,是组织的培养和照顾。如今,上级需要工兵专业出身的自己,我又怎么能瞻前顾后呢?

  在耐心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后,他打起背包来到了扫雷指挥部。

  与邓玉平一样,扫雷指挥部中有很多像邓玉平一样主动报名的勇士。他们当中有的是人武部主官,有的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报名参加扫雷被上级批准后,他们又都申请到最危险的排雷一线。屏边县人武部副营职参谋路穆道是一个对扫雷过瘾的人,接到任务后,他难掩心中的激动:“我是工兵,错过这次扫雷,我会后悔一辈子。

  曾任省军区国防动员委员办公室副主任的周文春,也是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要求到雷场上去的。

  “我说老周,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去扫什么雷?”有的朋友劝他。

  “雷场的情况我熟悉,我还有扫雷经验,我不去谁去?”周文春坚决地回答到。

  上级鉴于他在扫雷中经验丰富,让他担任中越边境第三次扫雷指挥部的政委。上级委以重任,周文春感觉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无畏的勇气来自的军人的血性担当。面临生死考验,军人的选择从来都是迎难而上,从他们穿上军装当上扫雷战士那一天起,他们就肩负着奔赴雷场的使命。

  “个人得失与百姓安宁比起来,啥都不算

  “报告!我申请到一线参与排雷”,一封排雷申请书在排雷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搁到了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

  申请人是云南省普洱军分区某边防团参谋长蒋俊峰。主动请缨参加排雷,已任现职多年的他不想错过难得的出征机会。

  “在晋升的关键期,扫雷部队又是临时单位,你可要想好了。”同事给他提醒道。

  “个人得失与百姓安宁比起来,啥都不算!

  蒋俊峰甩给同事这样一句话,拖着因前期训练扭伤的右脚,头也不回地投身到扫雷一线。

  在扫雷队,像蒋俊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西畴县人武部副营职干事杨继荣已经做好转业的准备,正在为转业到地方的事情奔波忙碌。扫雷的消息一传来,他没有任何犹豫,选择申请来到扫雷队,担任扫雷队副队长的他说:“这个时候,我更应该去雷场一线,转业的事情先放一边,等扫完了雷再说。”杨继荣的敬业精神在官兵中引起较大反响,他所在的扫雷队中有的战士即将满服役期,也都纷纷表态:“在位一分钟,就要像杨副队长一样,干好60秒。

  记者了解到,参加这次排雷行动的不少干部都是已经年龄到扛、军衔到扛、职务到扛,可以说是“船到桥头车到站”,然而,个人的进退走留和组织上的扫雷任务比起来,孰轻孰重?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队干部在前面带头,我们没啥可怕的

  云南边境罗家坪大山脚下。

  伴着“轰隆”一声巨响,封围已久的边境雷场上尘土腾空而起……雷区作业场上,一名身材高大的干部身穿防护装具,手拿探雷器、探雷针,胸前插着小红旗,缓慢地向前移动。

  厚重的防护服穿在身上又闷又热,从外面可以清楚地看见防护头盔里的那张脸已是汗如雨下。

  他就是“排雷大王”马永信,这位曾经被成都军区授予“扫雷英雄”荣誉称号的扫雷尖兵,已经从第二次大扫雷时的排爆班长成长为这次扫雷行动的扫雷队队长,在实地作业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为排雷官兵带了个好头。

  “中越边境云南段现存雷区都是前两次大面积排雷和勘界排雷遗留下来的‘硬骨头’。”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杨光跃介绍说。与前两次扫雷相比,这次雷区的情况更复杂,作业难度更大,危险的系数更高。

  然而越危险的地方越能考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扫雷骨干到指挥部后,担任扫雷教员,细心传授扫雷知识和排雷技巧。凡是地形复杂,地雷和爆炸物比较多的地方,他们总是靠前指挥,每当遇到危险的情况时,站在排头第一个处理。

  第一个踏进雷场的是他们,从焦土中排出第一颗地雷的也是他们。在者阴山雷场,“隆隆”的爆炸声响过后,参加过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一、第二次大面积排雷的文山军分区修理所助理工程师杨育富穿戴好防护装具,沿着开辟的排雷通道,第一个进入了雷场,利用探雷器、探雷针和扫雷耙展开人工搜排,一颗颗各式地雷如“囊中探物”一般掏取出来。

  沿着杨队长开辟的排雷通道,踩着他的脚印,一队队年轻的士兵陆续穿上防护装具,走进雷场,扫除“雷患”。新战士王锋说:“有队干部在前面带头,我们也没啥可怕的。

  “怕?扫雷兵的字典里没有这个字。”在雷场负责爆破排雷的元阳县人武部副部长陆登泉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豪言壮语下的他在情况复杂的雷场上却心细如发:进入雷场、安装炸药、起爆……一路下来他没有出过任何差错,扫雷官兵们打心眼里佩服。

  受命之时忘其家,临阵之时忘其亲,击鼓之时忘其身。为了每一寸国土的安全,为了边疆百姓的安宁,这些昔日的扫雷功臣不顾危险,再次披甲出征,在步步惊心的雷场上树起了当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