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会不会遭遇执行难?

31.07.2014  20:26

  7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据新华社报道)

  2014年,被称作是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中央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刚刚颁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无疑又是一个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刚一公布,学界网上反映很强烈。欢欣鼓舞者很多,忧虑的也不少。人们最担心的,是怕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遇到阻力,或者落实不到位。

  就在今年6月,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全面督查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据说,李克强总理为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拍了桌子”,舆论场上反响强烈。的确,18大以来,中央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路上步子迈得很大,然而好多政策到了地方,却为何总是遭遇落实难呢?

  笔者认为,其中原因,不外几个方面。有的是因为政策落实环节多、进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一方面是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躲着走”、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松懈,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这些都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抓落实认识有偏差、作风不扎实,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

  深化改革,最终受惠的是老百姓。是以中央改革决心大,民间对改革落实有呼声,更有动力。卡在中间环节的那一关,还是得通过完善有效的监督来完成。让中央和民间的改革动力形成合力,最终形成改革的动力,疏通改革阻力,加快改革步伐。因此,在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发布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把监督体制完善起来,让户籍改革这一重大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走的更快、更好,更稳?(紫色牵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