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01.02.2019  17:01
 

  核心阅读

  贫困户邝必传因家人生病陷入困境,生活差了,自信也少了。

  通过海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邝必传遇到了“田教授”,“田教授”不姓田,就是弄庄稼搞产业的行家里手。

  在“田教授”指导下,邝必传挣了钱,有了劲,自己也当上了“田教授”,又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能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

  35岁的邝必传,最近出了名。

  海南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216户贫困户,没有一名党员。可去年一年,这个镇有4名贫困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崇德村淋水村民小组的邝必传就是其中之一。

  勤快人因病致贫

  “邝必传是有志气的人。”2017年邝必传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大家都这么说。

  邝必传的志气体现在勤劳上。他种田,田里没杂草;养牲畜,圈里没积粪,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邝必传陷入贫困始于妻子生病。

  他妻子在怀第二个孩子后得了地中海贫血症,生产时大出血,花了十来万。

  “我卖了牲畜和粮食,还是欠了债。要照顾爱人和两个小孩,没法外出打工。”当上贫困户,邝必传却不想给村里添麻烦,“村干部工作忙,遇到困难,不太好意思跟他们开口。

  “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群众。”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邝必传家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落实。

  村里还帮他买了黑山羊,邝必传却有所顾虑:地里的草,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什么时候该防疫,小问题多到数不清。要是养死了,一来对不起村里的帮助,二来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也难以估量。

  “田教授”帮忙脱贫

  “有同样顾虑的村民还有不少。”大致坡镇党支部书记刘娜说,“镇里畜牧站、农技站技术人员有限,大家不懂都往那跑,不现实。

  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淋水村民小组鼓励邝必传找“田教授”学技术。

  谁是“田教授”?“田教授”不姓田,也不教学,其实就是村里弄庄稼搞产业的行家里手。

  2018年5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提出党员干部要在十件事情上“勇当先锋、做好表率”,脱贫攻坚就是其中之一。10月,海口美兰、琼山区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海口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将贯彻十九大精神、省委“勇当先锋、做好表率”行动要求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起来。在美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致坡镇实践点,支部组织动员、3名党员带动,10个行政村共评选出12名“田教授”。

  “田教授”要干啥?乡亲们遇到种养方面的难题,要及时出谋划策,庄稼地里的事情大多能就地解决。村里给邝必传推荐的“田教授”叫何运旺,原是崇德村福久何村民小组的脱贫户。“何运旺可帮了我的大忙。”邝必传说。“田教授”也解决不了的难题,村里、镇里再专门组织农技站、畜牧站的技术人员一起“会诊”。

  在“田教授”指导下,不到一年,邝必传饲养的第一批黑山羊已经出圈。留下种羊后,邝必传用卖羊的钱扩大养殖,去年挣了1万多元。

  脱贫后也想帮别人

  大家看邝必传的羊养得好,都向他请教。平时不大爱说话的邝必传有问必答。很快,他也被评为“田教授”。

  “刚当上贫困户的时候,压力很大,总觉得给村里添了麻烦。”邝必传说,“如今,我也能帮助别人了。

  在大致坡镇,4名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贫困户中,有两名已被评为“田教授”,4人都接受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点的帮助。

  邝必传的入党申请书让镇村党组织很受触动,“我们通过落实扶贫政策帮助邝必传,‘田教授’消除了他的顾虑,党员的好作风取得了他的信任,学到技能后帮助乡亲,邝必传又获得了自信。”刘娜说。

  说起基层扶贫的难处,崇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传静说最难的是贫困户“不信”,“你给他种苗,他问你能挣钱吗?你告诉他能挣钱,他反问你怎么不种?

  “为什么有些有利于群众的好政策,群众却不愿意相信?”美兰区委书记冯琳认为,“一来很多时候党员干部想出来的主意未经实践检验;二来对群众的需求定位不精准;三来党员干部与群众缺少交流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关键是实践。”美兰区委宣传部部长郑艳说,有些地方需要关照的老人多,就建个长者饭堂;群众反映家电维修比较麻烦,就组织个家电维修队……“事情都不大,但用心做好每一件,意义就不一般了。

  如今,各种形式的服务队多了。每支服务队都由党员及志愿者组成,不少群众在得到帮助后,主动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热心的志愿者,也有不少和邝必传一样,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离开时,记者提醒邝必传,“不是每个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都能经受住组织考验的。”他笑了,“没关系,我会一直努力的。

  接着,他收起笑容,认真地说,“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我找到了信仰。我也要像其他党员一样去帮助别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记者手记

  身边的改变 追梦的契机

  2019年春天来临前,邝必传想入党的事引起关注。这给人们带来启示:理想的激发、信念的坚定往往源于身边几件小事,遇急犯难时他人的援手,生活不如意时得到的帮助,迷茫中的一句鼓励,懈怠时一次善意的鞭策……甚至,看见身边治好的臭水沟、家门口新建的公园、城市里亮起的灯,都可能成为人们鼓起勇气、追逐梦想的契机。

  这些小事中,共同的元素叫做实践。

  实践是困境中的人们找到理想的最佳路径。对陷于困境中的人,外在帮扶固然可以激发作为,而自身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才是提升格局与境界的必经之路;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在自身实践收获的认同中,在对社会的奉献与回报中,得以巩固实现。

  从海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事例我们看到,以实践滋养理想,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交流平台;既需要作为激励,也需要成效带动。实践能激发理想,从身边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中,凝聚起奋斗的力量,绽放理想的光芒;实践更能传递理想,在帮助他人反哺社会中,个人微光照亮周边,理想的光芒就能照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