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生慷慨赴国难 揭黄埔军校中海南人的“戎马岁月”

16.06.2014  11:23

      原标题:黄埔学子海南余音

      黄埔军校中的海南人

      1997年2月部分黄埔同学新春在文昌座谈留影。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资料照片)。新华社

      “到黄埔去!”90年前,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贫贱,更不分党派,这句话是激荡在华夏男儿心中共同的口号与呐喊。

      当年,海南不少有知识、有见地的年轻人,渡海北上,考入黄埔军校,此后戎马倥偬,浴血沙场,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和民族救亡的抗日战争。他们中不少人马革裏尸,从此再未还乡。而今,岁月静好,远去了战火硝烟,但当年英气飒爽的热血青年,已是风烛残年,三千海南籍黄埔学子健在的仅余21人。

      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开学九十周年纪念日,海南周刊以此契机,推出“黄埔军校中的海南人”系列报道。九十年家国,换了人间,中华民族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黄埔精神、海南黄埔青年的英姿,在深隧时光里闪耀着浩然之光,依然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七八十年过去了,耄耊之年的黄埔老人们仍然记得这首曾激励他们青春热血的校歌。连日来,在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到来之际,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居住在文昌、琼海等地部分海南籍黄埔军校学员,老人们低沉喑哑的歌声,再度唤起那段海南青年热血澎湃、英勇壮烈、气贯日月的救国图存历史。

      四万黄埔生

      三千海南籍

      90年前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列强环伺、民不聊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以武装的力量改变民族命运,决心创办一所现代正规军校,用于培养军事干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即俗称的“黄埔军校”,同年6月16日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不是一所简单的军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也是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的成果。孙中山先生在首届开学典礼上致训词:“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还强调:“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

      训词开宗明义阐明了黄埔军校救国救民之要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提供的资料显示:1924-1949年,在救国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黄埔军校以非凡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吸引全国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东西南北,以各种方式奔向黄埔,其先后在大陆招生二十三期共计学员41386人,为陷水深火热之中国迅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他们活跃在国共两党的军队里,东征、北伐、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解放战争……,改写了国家民族之命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海南历来不缺乏进步的力量,海南学子在各个时代都怀着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献身精神。6月12日上午,琼海市黄埔军校十八期学员、海南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周学而家中,老人回忆,上个世纪初叶,许多海南热血青年不顾舟楫劳顿之苦,抗战时期穿过日军海上封锁,渡海报考黄埔军校,立誓报效家国。周学而本人就是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冒着日军军舰巡查的危险,偷渡到广东湛江,后来报考黄埔军校的。

      “4万多黄埔军校学员里,至少有3000多名海南籍学员。”然战乱频起、动荡不安,不少海南籍黄埔学员战死沙场,再加历史演革久远,资料大多散佚,海南籍黄埔生到底有多少已难以统计。但周学而认为,在早期黄埔学员周士第、郑庭笈、郑介民等人影响下,海南许多年轻人报考黄埔军校,第1期至19期,广州乃至后来的黄埔各分校,先后有1000多名海南青年、2000多名海南侨生成为黄埔军校的学子。尤其是1939年,海南被日军占领后,国破家亡之痛,更是激发海南青年及侨胞的爱国情感和救国使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海南侨生十分踊跃,总数不少于3000人。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