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弱化产能萎缩“李鬼”横行 兴隆咖啡陷入困境

26.03.2015  18:19

      原标题:品牌弱化产能萎缩“李鬼”横行:拿什么拯救你兴隆咖啡?

      这曾经是一个掷在地上都能砸出坑的品牌。

      新中国第一家咖啡加工厂——太阳河咖啡厂诞生于此,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之后念念不忘,周恩来总理留下了“兴隆咖啡,世界一流”的感叹。兴隆咖啡,曾是家喻户晓的名牌,超市百货特产店的宠儿。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市场兴衰更迭,曾广受欢迎的兴隆咖啡,面临着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产能萎缩、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品牌影响力逐渐弱化的市场瓶颈。

      反观卧榻之侧,本土福山咖啡、侯臣咖啡如狂飙突进,城乡连锁店、高速公路连锁店如雨后春笋;洋品牌星巴克等,也迅速完成了扩张蚕食。

      “再不觉醒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就真的要倒下去了!”面对土洋多品牌夹击,兴隆人一时无比落寞。

      毫不夸张地说,兴隆咖啡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

      1959年11月,刘少奇主席在兴隆农场咖啡园视察高产咖啡种植情况。海南日报记者于伟慧翻拍

      1960年,周恩来同志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视察咖啡种植情况。海南日报记者王凯翻拍

      1958年1月,朱德同志在海南视察兴隆华侨农场视察咖啡园。海南日报记者王凯翻拍

      1961年冬,邓小平在海南视察期间,在兴隆农场采摘咖啡豆。(资料图)

      种植效益大幅下降,昨日辉煌难续

      一个品牌的兴衰史,也是一个地区的兴衰史。

      兴隆华侨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曾先后安置过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民1万多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隆曾是海南热带观光旅游的核心区域,以其独特的归侨风情、温泉度假和兴隆咖啡闻名海内外。

      到兴隆看特色表演,赏热带植物,品兴隆咖啡,曾是延续多年的海南东线旅游保留项目。兴隆咖啡作为国内第一款国产原料咖啡,曾是海南地方品牌的旗帜产品。如今,在兴隆农场,还有一块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兴隆咖啡园而立的石碑。

      55年过去了,石碑依然竖立,故事还在流传,可当年的咖啡园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橡胶林。

      “种咖啡不挣钱,农场的咖啡种植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在减少,这几年政府号召扩大种植面积,但经济效益不起来,大家种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兴隆农场老职工杜燕生说。

      在兴隆长大的丘晓峰回忆起当年的景象依然感叹:“那时的华侨农场,家家户户都种咖啡树。到收获季节,全家人都齐上阵去采咖啡豆,学生都要放假回家帮忙采摘。”

      衰退的不仅是种植户的热情,还有整个本土产业链经济效益也在萎缩。太阳河咖啡厂,是中国第一家咖啡加工厂,在九十年代最巅峰时期咖啡种植面积有上千亩,产量能达到约千吨。而如今,太阳河自有咖啡园仅有30亩,加上合作种植户的100亩,每年加工原料量也不超过100吨,产值仅在四五百万元间。

      “现在的兴隆咖啡产品虽然多了,市场扩张的份额也在增加,但是我们的经济效益却比以前下降。”太阳河加工厂副厂长黄海文说,兴隆咖啡的市场需求在增大,但受本地私人作坊和加工企业等外来品牌的冲击,太阳河在兴隆咖啡市场的占有比例和品牌影响力都在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