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 张之洞视察琼州

25.08.2014  12:29

      1887,张之洞视察琼州

      晚年张之洞

      朱采主持修建的“海南第一楼”。李幸璜摄

      19世纪末,传教士拍摄的海口水师官兵。辛世彪供图

      不论是130年前的中法越南之战,还是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张之洞都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主战不能光靠口号,还要付诸行动,那就得有实力,才能有备而战。

      史书称张之洞爱讲“大话”,也会做“大事”。

      1884年,张之洞在中法战争爆发之后临危受命,赴任两广总督。战后,张之洞更加感到南疆和海防的重要性,尤其是海南岛,在张之洞眼中是军事战略重地,只能固守,不可丢失。这也许便是他在1887年巡察两广四地时,将海南岛作为第一站的主要动因。

      来前:詹天佑、辜鸿铭测绘“琼防图”

      1885年,中法越南之战结束后,张之洞一如既往地重视海南岛的防卫功能。这一年农历九月初四日,他上了一份奏折——《筹办廉琼炮台折》,奏请在廉州和琼州设置炮台,以此控制香港和越南之间的海路。

      张之洞的计划是:在海口关以西的西场、金牛岭等处,砌筑炮台十余座,配装克虏伯大炮十余尊,在堤垒再配小炮二三十尊;港内敷设水雷,配置雷艇。所有这些军事装置,需要白银40万两。

      他的奏折被批给户部商议,但此事似乎不了了之。

      两个月后,张之洞下令广东营务处,勘测沿海地区的港汊,并委托水雷局教习詹天佑选带测绘学生,洋务委员辜鸿铭带领洋兵随同,前往各个港汊详细勘测,绘制了13个海防图。

      已故海南籍台湾学者苏云峰在查考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的《札委各员测绘海口图说》后,发现詹天佑和辜鸿铭等人测绘的13个海防图中,就有一个是“琼防图”,包括铺前所、青蓝港(今清澜港)、儋州海口和崖州海口等地。

      在历史的转折期,那些与张之洞多少有些关系的“小伙伴们”,日后都成了名垂史册的人物,像詹天佑和辜鸿铭便是其中的两位。

      莅琼:登岸巡视,选址炮台

      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初二,张之洞亲自率领测绘生员(不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詹天佑和辜鸿铭)从广东省城乘坐轮船出海,开始视察琼、廉、钦、潮四处海防要地。

      张之洞此行的顺序是琼州海口、廉州北海、钦州洋面和潮州汕头,他在出行前(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奏的《巡视海口折》中,言明了自己的巡视目的:视察筑台设立卫戍处所,测量兵轮出入的要隘。出发前,张之洞还周知各级下属文武官员,不要预备行台和供应,也不必远迎,必须等到轮船抵达港口后,再前来接见。

      张之洞这一趟行程往返十余天,估计回到广州时也快过年了。

      有意思的是,张之洞视察两广四港,除了在琼州一地进城游览之外——“到琼州,须进府城一看”(张之洞《致琼州镇、道、府、营、县》),其余三处只是登岸一巡,不进城里。

      张之洞亲自巡视之后,才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正式命令雷琼兵备道朱采和署琼州镇总兵李先义,负责督修海口炮堤、炮路和炮台工程。

      张之洞亲自选择了3个砌筑炮台的场址。

      一在秀英山,离海口城西五里,地势最好,其山岗的高度,可以东西兼顾,应砌台七座;一在西场,距海口城西十里,地质坚实,可能成为敌人舢板登岸的首选,应砌台三座。这两处共十座炮台,每台配置二十四生三十五倍口径长炮一尊,既可攻远,也可攻坚。

      另一处大英山,位于海口城后西南,地势高耸,可以俯瞰海口全城,应筑炮台五座,配置十五生长炮五尊。

      此外,为了防御敌人从海滩登陆,张之洞还要求在沿海修筑坚固炮堤一条,西自西场,东至牛始旧炮台,全厂5559丈,高8尺,厚2丈,堤墙高4尺;堤内修炮路,通行炮车,内置七生半炮车202尊,分为17队;堤外种植竹子和野菠萝,起到护堤和防敌的功用。

      同年十月,琼州还增练一个营的水师,驻扎在海口。

      遗憾的是,张之洞等人留下的这一系列军事设施,目前仅留下“秀英炮台”。当然,这个炮台在当时的国内都是排得上号,也是叫入侵者心惊胆战的。

      走后:嘱咐朱采修建“海南第一楼”

      苏云峰认为,张之洞巡察四地,只进府城,可见他对琼州的重视,或许他还有特别的兴趣,如派人寻访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后裔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遗迹“泂酌亭”等。

      1889年,几乎是在修筑炮台的同时,受张之洞的嘱托,雷琼兵备道朱采还主持重修和扩建五公祠,包括新建“海南第一楼”。朱采是主管雷州和琼州两地军务的官员,精通书法,“海南第一楼”地面一层的“五公祠”和二楼的“海南第一楼”匾额,都是他的手迹。

      那一次扩建,在原有的“苏公祠”的基础上,挑选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5位贬官作为纪念的对象,“五公祠”正是因此而得名。

      历代被贬海南岛的官员,不乏忠直的干才,为何独独将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作为纪念对象?这是否有张之洞的授意?后人不得而知,但从5人的履历来看,他们都反对议和投降,反对割让领土,都是“主战派”,张之洞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子。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耿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