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农村当教师62年 见证海南农村教育变迁

09.09.2014  11:56

  五十年代的农村教师——爷爷莫垂福拿着珍藏了50多年的毕业证书。
  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儿子莫巨奉。
  新世纪的农村教师——孙子莫业雄。

  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眼镜塘村委会上东前村莫垂福的家里,如果喊一声“莫老师”,会有4个人同时答应。因为,在这个家庭三代人中间有4人都在农村当教师。这样的一家人,却从来没拍过全家福。面对记者的镜头,爷爷特意从柜子里找出一件崭新的衬衫穿在身上,把稀疏的白发往后抿了又抿。除84岁的爷爷之外,另外三人目前均在岗,而且,在三所不同的农村小学当教师。最远的,离家有20多公里。只有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比如说,今年中秋节,学校放三天假,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最初“工资”是大米,跟解放军学拼音再教学生

  当过30多年教师的莫垂福老人耳不聋眼不花,非常健谈,而且,懂说普通话,对于如此高龄的海南农村老人来说,这是极难得的。他至今珍藏着一张初师班函授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的毕业证书,落款单位是广东琼台师范学校,落款时间是1959年11月1日,当年,他20多岁,风华正茂。这张毕业证书,承载着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和自豪。

  “我父母当时务农,家境说不上好,但父母非常开明,在村里受人敬重,他们支持儿女读书学习。”莫垂福回忆说,那时候,小孩子上学的年龄不像现在这么早。当年家乡眼镜塘一带有学校,但它是日本鬼子侵略海南时办的,自己坚持不去那里上学,一直到日本人被赶走,他才开始上学,那时候,他已经14岁。读了六年小学,毕业后到一所私塾当老师。

  因为年龄大了,老人握笔写字时手会颤抖,但依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皇桐园小学这几个字,这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一开始,农村学校的老师并不领取工资,而是由学生家长或多或少地捐一些米来支援老师工作。”莫垂福说,当自己扛着一袋米回家时,全家人都很高兴。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每月可以领到24块钱工资,按当时的标准,算是农村地区的高收入阶层。

  之后的30多年里,莫垂福先后在罗梧小学、美堂小学、云阁小学等十多所乡村小学任教。

  莫垂福记得,那个时候的美堂小学只有32名学生,却分一、二、三、四四个年级,全校只有他这一名教师。学校的周围环境更是“有点糟糕”:大门口是个水塘,后面则是一片坟墓地。一名刚毕业分配过去的中师生,来这干了没多久就离开了。而他,在这里坚守了十多年。

  语文、数学、唱歌、体育他都教。“当时村里有八音爱好者,我趁学校放假跟着他们学习,然后教学生唱歌。”莫垂福说,当年他上学时只说海南话,不懂汉语拼音。当老师后,解放军在他的家乡办班教汉语拼音,他主动去学习,然后教给自己的学生。

   一个人撑一所学校

  

   带学生种20多亩甘蔗获表彰

  以前农村物资缺乏,特别是在1957、1958年,他这个农村教师每个月只能凭粮票领到12斤米,就着干菜吃稀粥,很久都吃不到一次肉。他教学的地方离家有20多公里,当年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程步行。因为怕耽误上课,半月才回一次家。

  “他当老师口碑很好,对学生总是和颜悦色,从不曾打骂过学生。”村里一位老人看到记者来访,主动走上前来,赞美莫垂福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他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家长们在校外听到的是阵阵的读书声。

  莫垂福说,农村学校附近有很多水塘,因为担心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他总是每天早早起床,站在水塘对岸接学生上学,学生放学后他又送至水塘对岸,目送学生回家。

  文革期间,农村学校并未受太大冲击,只是,那时候学风不浓,劳动课多了些,学校不考试了。一直到恢复高考后,学校才又通过考试来督促学生学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口号是,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莫垂福清楚记得,1975年他在罗梧小学任教,带学生种了20多亩甘蔗,收成很好,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带人来参观并给予了表彰。

  1986年,因生病动了一次大手术,56岁的莫垂福选择了退休。

   国家推广普通话前,用海南话给孩子们讲课

  一家祖孙三代4口人走上人民教师的岗位,是最让莫垂福老人感觉欣慰的事。只有重合,没有间断……62年来,祖孙三代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海南农村教育的变迁。

  莫垂福的两个儿子,59岁的莫巨泰和51岁的莫巨奉目前分别在美兰区眼镜塘小学和道学小学当老师。这兄弟俩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跟着父亲上学,在校园里长大的他们,感受到教师是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1979年,莫垂福的大儿子莫巨泰在高中毕业五年后,开始在乡里的江源小学担任民办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技能,莫巨泰曾到临高师范学校普师班进修。1989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莫巨泰正式转为公办教师。

  莫巨泰说,自己刚当老师时,经常用海南话给孩子们讲课,在国家推广普通话之后,才开始用普通话教学。莫巨泰任教的眼镜塘小学,现在只有一到五年级共60多名学生,他教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数学课,以及美术、科学课程。这所学校离家近些,他可以步行回家吃饭。而莫巨奉任教的道学小学离家有10多公里,这所学校有18个小学生,他教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其中,一年级4人,二年级4人。“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两位乡村教师异口同声地感叹,一是因为农村出生率降低,二是因为农民收入提高了,有力量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了。有的则是父母进城里打工,把自家孩子也带在身边。

  在农村学校当班主任,那是名符其实的“孩子王”,上课要看着学生,下课也要陪孩子们一起玩。他们操的心,不比学生家长少。去年的一天,班里有个学生摔到了腿,莫巨泰先骑车送他回家,没想到学生的家长不在家,他立刻又把学生送进医院,垫钱给学生包扎伤口。

   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练出一口标准普通话

  莫业雄的经历和父亲相同,父亲到哪教书,他跟到哪里读书,在校园里长大的他,到初三毕业时,毅然报考了琼海师范学校(现已改名为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9月,莫业雄正式进入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星群小学,担任小学教师。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相当偏远。一路上有很多岔道,到处是浓密的丛林,接连跑了三段冤枉路,才与莫业雄老师见上面。

  星群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现在有7位老师,管理70多名学生,莫业雄教三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还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他在上大学时学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但现在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学校里仅有的几台电脑都坏掉了,而且,学校没有电话线,有电脑也上不了网。家里也没有电脑,参加教师培训要到镇上找网吧上网交作业。他在大学掌握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但因为农村学校没有相关设备,这项技术暂时也无用武之地。

  同样是当农村教师,与父辈最大的不同是,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莫业雄说普通话字正腔圆。

  与他的同事们一样,今年32岁的莫业雄和妻子只能在周末相聚。因为他所工作的星群小学离妻子的住处有20多公里远,离自己的老家也有很远的路,平时他住在学校。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迎接学生的到来,7点半早操,然后早读,上午8点20分上课。早上的时间紧,通常没时间买菜,他们都是在下午把第二天的菜买回来,他的同事有一台冰箱,谁哪天买肉回来,就暂时寄存在同事冰箱中。

  与城市学校不一样的是,农村学校的老师都会在早上带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因为校园内树木很多,早上会发现很多落叶,把校园打扫干净之后,一天的生活才正式启动。莫业雄和他的父亲以及叔叔都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觉颇为满意,并没有产生过调到城市工作的念头。他们说,一是习惯了目前的生活方式,二是和农村孩子相处很有感情,在农村撒播知识的种子,他们为这一职业而自豪,也很有成就感。(南国都市报记者许欣/文 陈卫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