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海事法院发布白皮书 3年受理涉海洋环境资源案件180件

08.06.2021  16:11

6月8日,海口海事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海口海事法院2018—2020年海洋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记者 王天宇 摄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海口海事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海口海事法院2018—2020年海洋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了该院近三年来海洋环境资源案件审理基本情况。白皮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海口海事法院海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主要做法、提炼海洋环境资源审判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并精选了7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行政类案件占大多数 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增长明显

  白皮书显示,2018至2020年,海口海事法院共受理涉海洋环境资源案件180件,其中民事案件60件、行政案件119、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案件类型主要涉及非法占用海域、非法采砂、非法捕捞水产品、向海洋倾倒固体废物等。

  海口海事法院于2019年开始受理第一宗海洋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至2020年底,共审理了21宗。此类案件呈现出类型较集中、涉刑事犯罪占比大、起诉主体类型相同、调解效果较好等特点。

  受理行政类案件占比66.1%,其中不服行政处罚决定或申请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居多。

  探索创新机制举措 提升司法保护效能

  在涉海洋环境资源案件审理过程中,海口海事法院创新实践了一系列工作模式和审判机制,在搭建海洋环保协作平台、助力经济环保协调发展、健全海事环保审判机制、创新海洋环资公益诉讼裁判规则等方面,打造极具海事特色的海洋环保亮点品牌。

  海口海事法院积极推进海事审判“三合一”改革,推动将破坏海洋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纳入海事法院管辖范围,在全国海事法院系统中较早实现海洋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的“三合一”。建设专业化海洋环境资源审判团队,引入专家陪审员和专家证人,借脑引智。充分发挥海事诉讼程序规则优势,引导公益诉讼起诉人申请保全。根据“认罪认罚从宽”的规定,引导被告(人)充分评估民事公益诉讼赔偿与刑事责任的关联性,主动履行民事赔偿。

  此外,该院在部分鉴定不能、鉴定成本过高的案件中适当参照专家论证意见确定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化解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难题。针对家庭困难的侵权行为人,在确定其赔偿责任的基础上,对赔偿方式进行变通,准许其以公益性劳务代替金钱赔偿,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聚焦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 提供自贸港海事司法智慧

  白皮书共收集了7宗典型案例,涉及非法捕捞、非法占用海域、非法养殖等相关问题。这些案例的裁判意见,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打击非法用海行为,促进海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结合典型案例及海事审判实践中的问题,白皮书就规范海洋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加强海洋环境资源损失鉴定、健全海洋环境资源修复体系等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次海洋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的发布,是扩大海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社会知晓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执法行为,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