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年代有啥差别?细数海南高考“年代”记忆

09.06.2016  19:55

  七十年代,考生之间年龄相差大;八十年代,高考一度还要先预选……

  高考的“年代”记忆

  参加过高考的人,记忆里总有一段关于高考的回忆。

  这些回忆印刻着时代的印记:七十年代,时代的转折给一群年龄不一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考生有老有少;八十年代,激烈的高考竞争伴随着挑灯夜读和改变命运的期望;九十年代以后,出路的多元带来了更为多样选择的同时,对于高考的“重视”升温……

  呼啸而过的回忆,记录下一群人渴求改变命运的追求。

  七十年代

  考生之间年龄相差很大

  人物:朱运超

  高考时间:1977年

  时间已经有些久远。

  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朱运超已经29岁了。求学之路骤断的10年时间里,他干了7年农活,做了3年的初中语文代课老师。1977年的一天,他的一个亲戚步行10多公里赶到他家,只是为了告诉他一个消息:高考恢复了,你以前上中学成绩好,去参加高考。

  “已经过去了10年,还可以吗?”朱运超犹豫。

  “肯定能。”这名亲戚的鼓励,给了朱运超勇气。

  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朱运超,做出了参加高考的决定。当时,文昌师范学校把当年那些求学之路中断的高中生聚到一起,开辅导班。“在辅导班学习了18天。”朱运超说,机会难得,大家都拼了命地学,辅导班培训结束后,大家又回到家中,夜以继日复习了7天。

  和多年后的“高考大军”相比,朱运超的感受是,当时的考生有一大特点,年龄相差很大,班里年纪最大的32岁,最小的19岁。大家考试的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进考场前,大家都有说有笑,考完后,大家又聊着,说一些笑话,走几公里的路回家。

  朱运超记得,那年高考是开卷考试,大家都带着资料。考试前,他把所有题目相对应答案处都做了标记,考试的时候,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的答案,做出解答。

  “那是无望里生出来的希望,大家都觉得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怕。”朱运超说,读书时大家虽然拼命,但乐在其中, “充满希望但又不寄予厚望”。多年后的今天,朱运超已经从教师队伍中退休。他的孙子如今也已经上了中学。“他也疲于应付考试,我时常跟他说没有必要这样,要快乐地学习。”朱运超说。

  八十年代

  参加高考前要先接受预选

  人物:罗之文(化名)

  高考时间:1984年

  “那个年代,高考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谈及自己在1984年7月在保亭中学参加高考的经历,罗之文心里涌动着很多回忆。他记得,当时全家都在农场,虽然父母都没读过书,但是都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有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觉。

  为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罗之文废寝忘食地学习,临近考试的时候,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拼命学习。有时,学校没有电,大家就点亮煤油灯或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我们那时不比现在,课外读物很少,如果能有一册复习资料,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罗之文记得,当时,新华书店来了一册新的资料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买。

  令罗之文印象深刻的是,虽然考生不如现在那么多,但当时的录取率是很低的。而且高考前,还要进行一次预选。“那几年都是这样,通过预选,才能获得高考的资格。”罗之文说,在他所在的保亭中学,一般预选下来,就会“刷掉”三分之二的学生。“最后参加考试的三分之一中,也只有一部分能考上。”罗之文说,一个班50多个人,最后考上的只有十来个人。

  “我哥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在保亭中学教书,他对我的帮助最大。”罗之文说,哥哥是自己最大的榜样。哥哥1979年参加高考,是农场的第一个大学生。每次放假回家,都会从学校图书馆带回不少课外书,其中有《唐诗三百首》和各种文学名著。在课外读物格外匮乏的八十年代,那些精神食粮足以让他受益终身,“现在的选择比以前丰富多了。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海南符合条件贫困户2017年将纳入低保 享救助政策
  省政府近日出台了《海南省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海口网
游客在三亚一酒店泳池内意外死亡 家属获赔50万元
  时值岁终年末,旅游审判庭在忙着结案的同时,海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