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平: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 大学课堂不是“秀场”

04.02.2015  23:12

  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 近日,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基本定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学习该《意见》的讲话中提到“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等四个“绝不”,引发媒体和学者的关注讨论,个别质疑声也浮现于网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的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所操纵,教师不能把课堂当作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

   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

   而不是被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所操纵

  对于袁贵仁提出四个“绝不”,网络上第一种质疑的声音认为,大学是知识传播,而不是价值观教育,认为不让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就是不让西方知识进入。

  就此,韩喜平向记者谈到,众所周知,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对于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西方学者发现和研究的知识,我们自然要学习、参考、借鉴,但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所操纵。

  韩喜平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正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但辨别力还不够成熟,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斗争,面对敌对势力对中国青年师生分化渗透的加剧,中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要警惕一些西方教科书借传播知识之名,传播西方的“普世价值”,或者进行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就像马克思生活时代,马克思敢于公开宣称自己理论就是谋求无产阶级解放的,而西方学者却把自己伪装成没有阶级利益的学者,而事实上一再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一样。其实,上述道理并不难理解,只不过提出质疑的许多人有着自己特定的目的罢了。

   大学固然应该倡导学术自由

   但自由不等于“任性”

  第二种质疑的声音认为,大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自治的,管理者是不能干涉的。

  韩喜平认为,大学固然应该倡导学术自由,但自由不等于“任性”。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开始就是“有条件的自治”,我们坚决反对假借自由之名,而拒绝管理,甚至破坏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秩序、行为规范。国际高等教育组织明确,自治并非大学借以自我封闭的特权,而是大学完成其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大学不是为自己而设立的,甚至不是为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研究西方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西方学者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其活动原则必须符合国家需要和广泛接受的社会标准”。

   教育部门提出“绝不允许”针对性强

   有理有据、十分必要

  第三种质疑的声音认为,不让“抹黑”就是不让“批评”。

  “众所周知,批判是知识进步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韩喜平谈到,我们认为“批评”与“抹黑”是两种根本性质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善意的批评是指运用坚实的基础理论,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完善治国理政的方案。“抹黑”则是站在历史虚无主义和现实否定主义的立场上,否定一切,故意颠倒是非。韩喜平指出,对于前者我们是允许的,欢迎的。所以,中央一再提出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当然,教育是有选择的,是理性的,是传播正能量的,因而绝不能把社会的最优选择转化为一种偏执的情绪发泄。对于后者,则无需解释,无论是“捧杀”还是“唱衰”,其用意就在于摧毁我们的价值观。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十条写的非常清楚:“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绝不允许”是有针对性的,是有理有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责任的实现

   教师不能把其当作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

  “大学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自我的展现,又是教师社会责任的实现。”韩喜平强调,如果教师只是把大学课堂当作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只是表达和展示个人价值思想偏好,而不顾及自己言行的教育影响,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多位高校党委书记院长撰文: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彭庆红:思政课教师要为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添砖加瓦

  曲建武: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蒋朗朗:高校课堂教学面临挑战的复杂因素

  张军:创新互联网时代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