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危机教训深刻 他国要引以为戒

08.07.2015  11:11

  中新网7月7日电 希腊的纾困公投终于出炉,61%的选民反对欧盟的纾困方案。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6日社论表示,尾随而来的,极可能是一段艰辛无比的复苏过程。无论是同情希腊、对欧盟的冷酷感到心寒,或是不同情希腊、认为是咎由自取者,都可从希腊的债务危机中,得到许多教训。

  文章摘编如下:

  1958年,当欧洲六个核心国家(法、德、意、比、荷、卢)因煤钢共同体运作成功,进一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追求深度整合时,希腊并没有加入这个组织;反而在1960年加入英国倡导的“欧洲自由贸易协会”,追求仅涵盖工业产品自由贸易的浅层整合。但由于EEC的成功,导致英国、丹麦、爱尔兰三国在1973年加入了EEC,希腊遂在1981年转入EEC,同集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都在1986年转向,共同享受EEC在区域政策上对这些“落后地区”的补助。

  1986年后,欧体以“单一欧洲法案”追求完全的市场整合,在1992年大致成功之后,就进入了单一货币的追求。然而,使用单一货币虽然因免去货币兑换、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没有汇率波动干扰贸易,而产生新经济效率,但也因为废止了本国货币而抛弃一般的“货币政策”,必须是经济体质和政策极为类似的会员国才可以使用。

  因此,欧盟设定了使用欧元必需符合的“聚合条件”:一,年度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民产GDP的3%;二,政府累积债务不得超过国民生产GDP的60%;三,通膨率不得超过通膨率最低的三个欧盟会员国的平均加1.5%;四,长期利率不得超过前项三国平均的2%;五,加入欧元区前两年的汇率必须是稳定的。

  这些聚合条件其实相当严苛,但其目的就是要确保使用欧元的会员国,其经济体质类似,未来不会因为经济歧异,而必须和其他欧元国使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导致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困境。

  然而,或许是南欧浪漫的民族性,加上民粹主义盛行,希腊的经济一直在欧共体中落后;这导致1999年欧元出现时,欲加入欧元区的希腊,当年并未顺利通过审查,而是在两年后的2001年才获得核可使用欧元。

  另外,为防止欧元国未来经济政策乖张、干扰欧洲央行的政策选择,德国在1997年特别主导提出“稳定与成长公约”,要求前述的第一和第二项条件必须严格遵守,若连续三年违反,就要处以最高达国民生产0.5%的罚款。

  有趣的是,2001年的网络泡沫化导致经济萎缩,法国和德国竟然连续三年违反上述条件而面临裁罚。遗憾的是,虽然小国反对,但以法、德、意为首的大国,在2004年欧盟财长会议中,还是拒绝了欧盟委员会的裁罚建议,允许会员国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超标,而回归上限的时间也由一年放宽到五年。这导致“稳定与成长公约”的公信力大减,希腊等债务国也就乐得继续靠大量赤字,来讨好选民。

  对欧盟的纾困方案,向来反对国际货币基金(IMF)的两位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和史蒂格利兹(George Stiglitz)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希腊选民应该拒绝纾困方案,因为希腊接受纾困五年来,政府已减聘25%人员,退休金也已大减,但欧盟的撙节方案搞得经济萧条、政府税收大减,才无力还债。

  希腊的撙节已让经济生产减少25%,年轻人失业率超过六成,现在还要求希腊在2018年前创造预算盈余达国民生产的3.5%,必然搞垮希腊经济。

  这期间,就是使用币值较高的欧元,才让希腊无法提升出口,惟有退出欧元区、让本国货币贬值,才得以让经济起死回生。如今,希腊人民做出了决定;但一定要记得,无法维持财政纪律、无法贯彻“稳定与成长公约”,才是今天希腊及欧洲所有问题的开端,其他国家要引以为戒。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