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地监管困惑:节地指标成数字游戏 难落地

27.11.2014  13:11

  我国人多地少,节约集约用地一直为中央所倡导,近年来更制定各种指标督促执行。然而记者最近在中西部部分省市采访发现,一些指标“看是高压线,其实不带电”,根本没有起到约束、引导作用,一些地方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浪费严重。面对这一情况,基层干部也向记者道出不少“监管困惑”。

  节地指标成“数字游戏

  单位用地投资、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是衡量工业用地效率的重要指标。为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国家规定工业用地出让时,出让合同中须对这些硬指标做出明确规定。但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一些干部坦言,节地指标往往“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却难以落地,当不得真”。节地高压线“不带电”,难以遏制土地低效利用甚至浪费。

  在河南某市产业集聚区,记者随机翻开一家原材料加工企业的土地出让合同,其中明确规定土地容积率为1,亩均投入强度达到240万元。“实事求是说,这家企业用地实际容积率是0.7,投入强度不到190万元/亩,两项指标都达不到合同要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光华(化名)说,其实在不少地方,节地指标就是“数字游戏”,企业说多少就是多少,政府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去较真。

  采访发现,类似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这样的土地集约利用硬指标,在一些地方遭遇“软执行”已成常态。最近,记者先后走访了某市3个区县的工业园区,发现均未达到规定的土地投入产出要求,有的园区实际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只有指标要求的1/5,普遍存在投资规模小、用地效率低、投入产出不达标等问题。有的园区厂房稀稀落落,大量土地长期闲置。

  “现在不少工业项目都是‘书记挂帅’‘县长工程’,领导费了大力气把企业招来,要为土地不集约利用把人家撵走,确实不现实。”西部某县国土局规划耕保科科长陈明林(化名)说,一些企业为了拿到土地搞“数字造假”,在“纸面上”上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投资规模等,以满足政策要求。县里不少人觉得本地经济发展落后,更应该加快上马工业项目,不能因为土地不集约利用这样的小事,误了招商引资的大事。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