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民歌的守护者:拯救崖州民歌刻不容缓

05.01.2015  13:57

      原标题:一群传承崖州民歌的长者:乡音乡情难舍难忘

      乐东黄流镇孔汶村村民农闲时聚集在酸豆树下唱崖州民歌。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摄

      “我今年53岁了,是崖州民歌的年轻歌手。”三亚崖州民歌协会常务理事麦宜斌笑着介绍自己。

      都说“出名”要趁早,崖州民歌的歌手却颠覆着这个规律。歌手中,既有80岁高龄的老者,也有40余岁的“年轻人”。这其中,既有无奈,亦有探索。

      初冬的三亚,伴着和煦暖阳,海南日报记者走近崖州民歌传承人,与一群长者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传承的苦乐故事。

      “民歌伴一生,快乐一生”

      “摇侬咧,侬宅场前种芭蕉,公宅后头种甘蔗,甘蔗甜甜芭蕉凉……”听着母亲哼唱的《摇篮情》,麦宜斌从摇篮时代,就与崖州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崖州民歌是我从小听到大的歌曲,即使在‘破四旧’时大家批判民歌是落后思想等,嘲笑演唱民歌,但我一直坚持。”麦宜斌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崖州民歌发展的落寞期,从之前的人人传唱,到不敢演唱;1980年后,大家对民歌的热情又开始恢复。正因为此,崖州民歌传承出现断层,现今的较为成熟的歌手,年龄至少在40岁以上。

      同样是民歌爱好者,三亚崖州民歌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周启城与崖州民歌的缘分由来已久。

      翻出一本1965年1月1日的《孟丽君》民歌手抄本,周启城陷入回忆。“我父亲是崖城出了名的民歌手抄能手,当时,很多乡亲都拿着纸张来我家,拜托父亲帮忙抄写民歌。”周启城说。

      周启城的父亲周天乐年轻时是名货船驾驶员,每个月回家时,他总会带着抄好的歌本回到家中。一手笔挺的书法,工整大气的民歌手抄本深受乡里欢迎。周天乐归家时,往往是周家最热闹的时候。

      “当地的民歌爱好者总是拿着槟榔和零食来家里找父亲,我从小就听着他们一起唱民歌,渐渐长大,识字后也慢慢能读懂歌本中民歌的韵味,就更加喜欢民歌。”周启城对民歌十分痴迷,上初中时,物理、化学老师讲台授课,他却往往在台下用心抄写民歌。

      63岁的陈桂銮不仅喜爱民歌,更是将民歌的精华发挥到极致,这个被称为“五姨姐”的崖州民歌省、市级传承人,张口即可即兴就题演唱崖州民歌。

      “从小就在村里的酸豆树下听民歌,上学时,一听到窗外有人唱民歌,就会逃课出来听。”说到此时,陈桂銮还有些害羞。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从40余岁时第一次走上对歌台大放光彩,陈桂銮“打擂”的步伐日益加快。

      “三亚浩气长存,万紫千红独一枝。我是深山小野鸡,拍拍翅膀飞出山,谁今天碰到我,我就啄到你全身破皮……”随着即兴对歌渐入佳境,陈桂銮以敏捷的才思,精准的唱腔,使得对手折服。

      “崖州民歌就像是我的生命一样,它陪伴我一生,让我快乐一生。”陈桂銮说。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