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黎乡快步奔小康

08.04.2016  11:34

昌江加快旅游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推进扶贫脱贫工作

山海黎乡快步奔小康

 

  本报记者   周月光   特约记者   陈家贞   通讯员   李德乾

  民族地区在人们的印象里,多是贫穷落后。然而,在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即将来到之际,记者行走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到处是增收的喜悦,到处有致富的故事,黎族苗族同胞奔小康的步伐越走越快。

  黎乡致富故事多

  今年春节过后,昌江石碌镇水富村农民就特别忙,因为他们接到一个大订单:农历三月三之前必须赶制出3300张牛皮凳。

  牛皮凳是黎族传统生活用具,在去年“三亚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水富村牛皮凳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炮走红,成为畅销的旅游工艺品。昌江随即投入90万元,支持村民成立牛皮凳制作传习所,使牛皮凳生产走向专业化,实现规模化。

  村民林亚遵是牛皮凳制作能手。他说,牛皮凳制作工艺复杂,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水富村有50多人学会牛皮凳的制作技艺,三月三前完成这个大订单,村里可以增加收入近50万元。

  昌江七叉镇尼下村今年春节以来,乘着昌化江畔木棉红旅游活动的东风,不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以前,尼下村黎族姑娘陀慧丽每年春节一过,就远赴广东的服装厂打工。但今年春节后,她没有外出,而是在尼下村木棉观景区摆了个摊,专门卖黎族的特产黎家粽子、椰青、鹧鸪茶等。

  “从春节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观赏木棉花,我每天能赚近200元。”陀慧丽说,没想到今年木棉花开能吸引这么多的游客,特别是周末,各种特产不到下午就被抢购一空,春节到现在自己已经挣了近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在黎族乡镇十月田,这里的致富故事更是激动人心:该镇姜园村种植圣女果5000多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近2万元,如今这里成为海南著名的圣女果产区,圣女果从育苗、种植、分拣、包装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王下乡地处深山,是昌江偏远的黎族乡镇,但说起致富故事,该乡党委书记吴成元却是娓娓道来:70%农户都参与养蜂卖蜜,村民养殖和牛,建成了香菇育苗基地,引进了山鸡良种,准备成立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决胜小康政府工作力度大

  加快全面奔小康步伐,是昌江全县上下共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昌江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书记林东作的全会报告主题。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去年在石碌镇,昌江举全县之力办主会场活动,改革创新办节模式,举办各类黎族苗族文化展,开设特色商品美食一条街,推介节庆旅游路线,推动节庆与文化、商贸、旅游融合发展,吸引参与人数达8.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把“三月三”办成了推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共享繁荣的经济社会发展盛会。

  依托黎乡特色文化和丰富的山海资源,按照“一线一带一中心”旅游发展布局,昌江加快发展滨海度假、滨江旅游、山地旅游等新业态,策划富有黎族苗族风情特色的旅游新线路,提升“昌化江畔木棉红”“共享欢乐三月三”“芒果飘香昌江情”“激情玩海棋子湾”等主题旅游品牌,全面完善宾馆酒店、农家乐、观光通道、游客服务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呈遍地开花之势。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省委提出2018年实现全省脱贫的任务要求,吹响了扶贫开发的决胜号角。昌江县长林安说,“打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精准扶贫,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昌江推出十大举措:重点推进特色产业脱贫、基础设施脱贫、乡村旅游脱贫、电子商务脱贫、教育文化脱贫、劳务输出脱贫、生态移民脱贫、科技脱贫、卫生健康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找准“穷根”,因人因户施策,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

  昌江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甘蔗等低效产业调整力度,做优做特冬季瓜菜、雪茄烟叶、圣女果、辣木、桑树“五大种植产业”和霸王山鸡、乌烈羊、山猪、和牛、蜜蜂、桑蚕“六大养殖产业”。同时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把贫困户纳入合作社,搭船出海,同奔小康。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昌江见效快、可持续的扶贫手段,当地困难群众的脱贫基础越来越实、路子越来越宽。

  石碌镇水富村3300张牛皮凳大订单,正是来自昌江县政府,这是昌江精准扶贫的众多具体行动之一。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五”期间,昌江呈加快发展势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常态,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东说,“十三五”期间,按照“做优做特第一产业,提升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把昌江建设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山海互动特色旅游目的地、海南新型工业和新能源基地、海南绿色农业基地和海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推动“山海黎乡·纯美昌江”建设迈上新台阶,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石碌4月7日电)

  特写

  王下黎乡的小康经

  ■   本报记者   周月光   通讯员   李德乾

  王下乡地处霸王岭腹地,是昌江最偏远、最贫困的民族乡镇,一度也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全乡共707户,总人口3229人。2020年,王下乡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吗?记者采访时,王下乡党委书记吴成元信心十足。

  王下全乡橡胶种植15668亩,人均5.2亩,橡胶已成为王下乡的支柱产业,虽然眼下价格不好,但增收潜力很大。在政府引导下,农民在房前屋后大力发展花梨木产业,目前,全乡种植胸径1至15公分花梨超过10万株,长势良好,王下有望成为“花梨黎乡”。养蜂是王下传统产业,全乡70%农户参与,共养蜂1100多箱。

  吴成元说,要想富,先修路。王下虽然地处偏远,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王下交通建设。2014年,国家投资1100万元,修建大炎村全长11.4公里的公路,实现全县最后一个行政村通水泥路。经过积极争取,海南矿业有限公司支持援建了洪水俄力村至南方村2.3公里的公路,县发改委支持援建了南方村至桐才村1.1公里的公路,全乡1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水泥公路通车。

  扶贫先扶智。王下乡地处偏远,山路崎岖,办学条件落后。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王下乡中学生全部迁至县城民族中学就读,实行“三免一补”寄宿式教育,使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移民11年来,全乡共有98名学生考上大学,为王下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

  吴成元说,今年初,王下乡浪伦村实施危房改造,采取了政府扶持、“企业+农户”联手共建模式,引进北京瑞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改造。今年1月,全村55户实现整村搬迁,户户住上别墅式新房,扶贫攻坚奔小康,县委、县政府力度可见一斑。

  (本报石碌4月7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4月8日    B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