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并非“小事” 中国民间首次对日追讨文物

11.08.2014  10:38

  中新网北京8月10日电(陈伊昕)日前,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表示,“民间组织只是起到一个先驱的作用,出发点还是为了推动中日友好。这个问题不解决,两国隔阂可能会越来越深。”

   深锁于日本皇宫的中国顽石

  世事浮沉千余年,这块成碑于唐代的石刻,如今却无奈沉睡在日本皇宫。

  公元713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訢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后崔訢为纪念册封盛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永为证验。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方亭,护卫刻石。1908年,日军将刻石、护卫亭一并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

  其实,这只是日本掠走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中国政府曾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文物至少360万件。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追讨部部长王锦思介绍,“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重逾九吨,它被掳掠有着确凿证据:从日本存放文物的地点,到来自日方的对于掠夺文物过程的记载,事实非常清楚。然而,日本皇宫并非常人可进,这对人们了解文物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童增并不认为这次行动是件“小事”,他相信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终会传到日本皇宫,“要让日本皇帝知道,自己的皇宫里还存放着中国的文物。如果中国不要求,他可能就遗忘了。如果中国民间团体不断提出要求,肯定会传到明仁皇帝的耳朵里。”

   惦念石头的古稀老人

  1994年,当时职教于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东北史地考略》时,想起了远在日本的“唐鸿胪井刻石”,从此开启了他长达20年的国宝追讨路。其间,他自费辗转全国,搜集、考察相关资料、遗迹,力图通过民间力量促成石碑的回归。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宫捐款表慰问,同时询问“唐鸿胪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宫回函,确认石碑安全无恙。这也间接成为石碑存于日本皇室的证据。

  如今,老人已73岁。2000年,他在夫人去世后,将自己和妻子的墓碑同时安放到墓地,生卒年为1941至2014。王仁富说,恐有生之年难见到石碑。坚持追讨国宝,即要告诉世界“国宝,中国没有忘记”。

  相比于三年前王仁富的发函确认石碑的安危,这次中国民间的这次行动,则是直接致函追讨并要求归还。

   对日追讨长路漫漫

  对于战后的文物返还,欧洲有先例,如二战后德国将掳掠犹太人的文物归还。然而日本至今从未向中国主动归还掳走的文物。据童增介绍,中国官方知道有这样一件文物,但暂未以官方名义向日方进行追讨,“期待中国政府可以出面,给日方一些压力”。

  韩国对日追讨“北关大捷碑”的成功,对于中国民间对日追讨文物算是支兴奋剂。1592年后,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失败,朝鲜建立“北关大捷碑”。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将碑掠夺到日本。1970年起,韩国民众积极要求日本归还。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要求日本归还此碑。同年,日本即归还。这一刻,韩国民众等了足足35年。

  谈到中国文物的“归根路”,童增对回购文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追讨文物的大部分方式,是用金钱去购买,如拍卖。但这种方式可能会掩盖当年列强的强盗劣行。爱国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不应提倡。”

  追偿战争中流失的文物,其实早有法律支持:根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任何因战争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且不受时效限制,不论时间跨度多大。另外,中国在签署《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文物返还的公约》时也曾声明,中国政府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利。

  “我们只是开路人,这个消息发出去以后,或许将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童增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