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实干担当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6.04.2016  18:21

凝心聚力 实干担当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今年全省两会上,省长刘赐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实现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打赢扶贫攻坚战。
  据了解,我省目前仍有47.7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临高等5个国定贫困县(市),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程度很深,并存在发展基础条件较差、致贫原因复杂多样、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上述5位县(市)书记,谈如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实现三年脱贫、两年巩固提升这一目标。

 

五指山市委书记宋少华:

精准帮扶 以脱贫攻坚统揽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未来五年,五指山市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五指山市委书记宋少华说,五指山市目前有22个贫困村,还有13253名贫困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任务相当艰巨、时间十分紧迫。五指山市将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考核的“硬指标”,加强监督检查和督查问责,把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

宋少华告诉本刊记者,五指山市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保障。未来三年,除积极争取中央、省里的支持外,五指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用于扶贫开发。整合各级各类发展投入资金,集中向22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倾斜,确保每个贫困村不低于500万元以上投入,解决通路、通水、通网等问题。2016年,五指山市计划整村推进贫困村8个,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培训等资金9130万元。建立基础设施项目台账,将各类帮扶项目分类归口到发改、交通等各行业部门,实时跟踪督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让群众获得更多的绿色福利。

五指山市将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程。”宋少华说,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五指山市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生产情况、劳动力状况、有无病残人口等情况,将精准扶贫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同时,建立贫困人口定期核查机制,实现贫困户信息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用于“真贫困户”上。

宋少华说,针对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需求,五指山市将立足全市产业规划和贫困户生产条件,帮助解决生产设施、技术管理、销售等现实问题。通过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吸引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鼓励典型示范户带动贫困户发展。根据市场用工需求,与驻五指山市职业院校联合开展定向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挖掘旅游产业在带动就业方面的潜力,鼓励适龄青年外出打工。改革完善生态保护体制,引导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并在现有“五免两补”的基础上,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生活补助、交通补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社保、民政部门完成兜底。

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依靠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支撑。”宋少华说,五指山市将立足于现有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五指山市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集中培育和发展了野山鸡、茶叶、瓜菜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规模。今后,产业政策和扶持资金特别是涉农部门的资金、扶贫资金要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保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为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指山市将建立市四套班子成员、市直单位定点挂钩帮扶工作机制,每年年终开展总结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同时,以今年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把一批能力强的致富能手选进村“两委”班子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攻坚,构建最大范围的参与格局。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王昱正:

因地制宜 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据初步核实,保亭现有重点贫困行政村44个、重点贫困自然村347个、贫困户3800多户、贫困人口1.5万多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王昱正告诉本刊记者,下一步,保亭将着力实现“六个新突破”、实施“六大工程”、强化“六项保障”,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据王昱正介绍,保亭将通过实现“六个新突破”,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包括以增强贫困村稳定脱贫能力为重点,实施农田水利、道路、水、电、危房、通信、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红毛丹、南药、食用菌、什玲鸡等特色种养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在扩大农业生产上实现新突破;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整合科技人力资源,通过联村包户等方式对接帮扶,实现科技人员联系帮扶到村到户,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上实现新突破;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产品销售商带动贫困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并借力网络销售平台,在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上实现新突破;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在帮扶主体上实现新突破。

保亭将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就业引导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农企带动扶贫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王昱正说,精准扶贫工程即定期核查农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完善扶贫对象纳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制定订单式帮扶计划,做到帮扶措施到村、脱贫计划到户。就业引导扶贫工程即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强化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引导其外出务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即整合各类助学资源,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贫困户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和低保户子女义务教育零负担、高中及中职教育零学费、大学教育零失学的“三零”目标,全面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旅游扶贫工程即通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将一批贫困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等特色乡村旅游,同时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鼓励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创业。农企带动扶贫工程即引进和壮大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社会保障工程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策性兜底,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贫困人口享受到安全、有效、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此外,对生活在生态高度敏感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同时,探索实施整村异地搬迁工程。

除此之外,保亭还将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工作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考核保障这“六项保障”,促进措施落实。组织保障即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制度保障即科学制定扶贫工作方案、时间表、路线图,建立扶贫攻坚长效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即把脱贫攻坚作为保亭“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实行党政主职扶贫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资金保障即创新扶贫投入机制,建设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向贫困户倾斜,切实提高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广运用PPP模式,撬动更多资金投向扶贫领域;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大扶贫信贷投放力度,努力化解贫困户、扶贫龙头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人才保障即稳定和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大力培养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挖掘乡贤能人,选齐配强基层工作班子;鼓励优秀外出务工人才、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创业。考核保障即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突出乡镇、县直部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扶贫绩效考核,考评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能动性。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孙

全面启动“扶贫+” 推广什寒旅游扶贫模式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孙喆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琼中尚有贫困行政村22个、自然村141个、5291户22569人。“琼中将通过‘打牢一个基础、强化三项保障、实施十大脱贫工程、严守三条底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据介绍,“打牢一个基础”,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协调难点事项、狠抓任务落实机制,明确县、镇、村三级帮扶责任制和工作台账,全面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强化三项保障”,即强化资金保障、项目保障和队伍保障。据介绍,琼中将建立每年不低于20%增幅的扶贫开发财政投入机制,整合使用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每年精准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不少于3亿元。加大低利率、长期限特惠扶贫贷款力度,通过推行PPP模式、成立扶贫产业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撬动信贷和社会资金。项目保障方面,主动争取中央、省各类扶贫重点项目,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项目库。用好财政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手段,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队伍保障方面,通过开展基层党建“联心富民”、“富美乡村”创建、党政机关“联村帮扶”等工程,配齐配强镇、村干部,加大镇级政府资金保障,建立村干部补贴稳步增长机制,把一批作风端正、敢于担当、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扶贫一线。

“琼中将全面启动‘扶贫+’,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整合资金为手段,以基层党建为保障,实施十大脱贫工程。”孙喆告诉本刊记者,十大脱贫工程从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教育发展、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生态补偿、转移就业、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扶贫工作。

据介绍,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引导贫困户发展绿橙、桑蚕、养蜂、稻鱼共生、养鸡等特色产业,依托湾岭热带农产品物流园和加工园,紧抓种植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环节,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奖代补鼓励返乡创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深化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生态旅游脱贫工程推广“什寒”旅游扶贫模式,引导支持贫困户积极参与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开发等业态。基础设施脱贫工程,以每个自然村投入不少于300万元标准,做好22个贫困村富美乡村创建和整村推进工作,实施“五网”建设和危房改造,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在高中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基础上,对贫困生学前、大学期间发放补助。对职校贫困生,在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全免基础上,给予生活和就业实习补贴。光伏发电脱贫工程,对有丰富太阳能资源、符合发展条件的地区采取“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经济收入。金融服务脱贫工程,则全面实施农民房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抵押贷款,成立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引进国寿安心贷保险,与省农信社、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生态补偿脱贫工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一批居住在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的贫困群众,充实到山林防护、农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上。转移就业脱贫工程通过积极开展劳动技能订单式免费培训,定期组织外出务工输出活动。扶持培育一批旅游休闲、餐饮住宿等企业,对优先录用贫困对象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易地搬迁脱贫工程,是对地处偏远、生态敏感的贫困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做好安置点产业扶持和设施配套。保障兜底脱贫工程,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人群全部纳入低保,建立分类施保机制。对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实行大病救助、临时救助。

孙喆告诉本刊记者,琼中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将严守跟踪督查、考核问责、清正廉洁“三条底线”。同时,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挥霍浪费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确保资金阳光化、透明化。

 

 

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严正:

精准施策 决战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严正告诉本刊记者,白沙目前有贫困人口23735人,大多分布在山区腹地,是多年扶贫剩下的“难脱户”,脱贫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十三五”期间,白沙将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把扶贫脱贫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减贫脱贫作为工作的基调,把人才、项目、资金、政策向扶贫开发工作倾斜,强化精准扶贫责任落实。

严正告诉本刊记者,白沙将创新扶贫方式,推进多元化扶贫大格局。“我们将明确乡镇扶贫主体责任,分解任务到机关部门,健全干部驻村入户帮扶机制,实现乡镇、机关双层责任全覆盖。”据介绍,白沙将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帮扶项目+贫困农户”等扶贫新模式,使贫困户抱团形成整体,实施精准扶贫。同时,以乡镇为单位购买社会服务,实现贫困户技术指导全覆盖,解决贫困群众资金、技术紧缺难题。另外,对为生态作出重大牺牲的贫困群众将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对缺乏劳动力、缺少土地、靠自身无法脱贫的贫困户,将采取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发展产业、培育持续的增收来源,增强贫困群众增收的内生动力,才是扶贫的根本。”严正说,白沙将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优土优用,长短结合,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基础的产业,如绿茶、南药、瓜菜、生姜、养蜂、养山鸡等,确保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的产业。“我们将引导农民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调优做精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等为主的休闲农业,大力培育发展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村淘宝等第三产业,让贫困群众就地转产、就地就业。

严正认为,全面脱贫必须解决群众的“等靠要”思想。白沙将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普及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贫困群众确立艰苦奋斗、发展创业的观念,激发其发展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斗志,形成持续改变贫困面貌的巨大精神动力。

据介绍,白沙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有学可上,杜绝因教返贫情况发生。把职业教育、“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政策向贫困户倾斜,通过教育培训使贫困家庭男女青壮年劳动力均衡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生态核心区移民的子弟,从一年级到高中学费杂费全免。

严正告诉本刊记者,白沙将强化保障机制,筑牢扶贫战斗堡垒。具体是在整合各类资金的基础上,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建立扶贫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足、资金使用精准。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在每个乡镇配备扶贫专干,在每个贫困村配备扶贫专员,专职做好扶贫脱贫工作。同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作用,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村干部,切实打造一支县、乡(镇)、村三级一体的网格化扶贫攻坚队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临高县委书记李江华:

发展产业促增收 实现贫困群众永续脱贫

  

  “临高目前共有贫困户5850户25550人,巩固提升2859户13228人。今年要实现1万人左右的脱贫,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临高县委书记李江华表示,临高将举全县之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扶贫帮扶机制等举措,实现“三年脱贫摘帽、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

  “扶贫必先识贫,识贫才能开好处方。”李江华说,临高将深入组织开展“干部进百村入千户”扶贫帮扶大调研活动,以确保拟定的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更加符合贫困群众意愿、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门路。”李江华告诉本刊记者,临高将把转变观念、培育富民产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树立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激活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临高还将大力引入电商,挑选一批有意向的农村青年加强培训,让农民青年自主创业致富,同时引入金融扶贫、“互联网+”等扶贫新模式,实现扶贫多元驱动、多元动力。

   “我们要突出产业扶贫,使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建立于多元的产业支撑上。”李江华说,临高要推行“政府扶持、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珍珠链。

  另外,临高也非常重视智力扶贫,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学费,上大学实施奖励资助,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支持一批有技能的贫困农民进城或外出务工创业。对于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则全部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精准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很关键。”李江华表示,今年临高打算投入2.5亿元实现自然村道路的全部硬化,加大水利设施的投入,实现贫困村通电、通电话、通宽带,推动176个自然村巩固“零公里服务中心”,同时整合各方资源,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整合各类资金,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着力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到人是关键。”李江华说,临高将创新扶贫帮扶机制,狠抓帮扶责任落实,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县领导包镇、机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效,并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和考核机制,加强督查问责,同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考察识别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励各级干部攻坚克难。

 

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探索出了有效可行的脱贫攻坚路径。本刊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白沙罗帅模式  白沙县引进一家旅游开发公司,以罗帅村作为试点,在农民住房改造中采取“企业+农户+政府+金融机构”的投资结构,建成后的新房给每户留出1-2间可用作客房。公司还对村民进行服务技能、服务规范的培训,让村民结合专长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获得可持续的收入。

琼中什寒模式  以“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和创新。根据当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内涵,策划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WIFI全村覆盖,开通网上订房系统,给游客提供便利。

琼海会山模式  按照“一特色一风情一产业”的要求建设会山风情小镇,以“政府+公司+农户+品牌+基地”模式操作,塑造新的旅游文化产品群。同时,大力开发会山乡村旅游项目,引导村民吃上旅游饭。

东方陈龙模式  省人大机关、东方市人大机关等多家单位联手扶贫,通过着力实施产业扶贫,落实发展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使村民生产生活发生较大的变化。

定安黄竹模式  以农民土地入股、基地养殖、利润分红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由生产经营的“能人”领头运营,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达到成片脱贫的目的。合作社优先保障社员,尤其是贫困社员的利益。

海口塔昌模式  在“整村推进”的理念下,结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投资900多万元,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让革命老区成功甩掉贫困帽子。

(作者:本刊记者 王亦晴)

 

来源: 2016年第2期《今日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