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随母姓的姓氏革命打不开性别比失衡的结

02.08.2014  20:42

  我国传统观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延续香火,而新生儿沿袭父亲的姓氏,则被看做是传宗接代的重要标志。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安徽省长丰县男女性别比例将近是130:100。针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长丰县规定,新生儿若随母亲姓的家庭,可获得1000元奖励。(8月1日《安徽商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实现男女平等,遏制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好主意。但是如果不理清性别比失衡背后的民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区区1000元奖励又能让多少孩子随母姓呢?

  就是让孩子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也是问题一大堆。就我的理解,使用双方的姓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在父亲家里随父姓,在母亲家里随母姓。(在户籍制度不严格的过去,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在身份证早已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下,势必给当事人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孩子同时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且不说同时使用两个人的姓氏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如果单姓变双姓成了风尚,几代人以后,我们比外国人的一长串姓名或许还要长。岂不给生活带来更多不便?

  其实,在我看来,性别比失衡除了国人心目中男尊女卑,男人才能延续香火的封建观念作祟以外,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民众对于养老保障问题心存焦虑。在城市,因为市民大多有退休金与医保待遇,市民除了渴求精神赡养与养老服务外,对养老物质保障的担忧相对较小。而农村的情况大不一样。虽然计划生育国策宣传了几十年,但是由于养老没有依靠,传统家族观念的壁垒没有打破,农民仍然无法摆脱生男生女不一样的传统观念。

  因此,借奖励孩子随母姓解决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只是政府一厢情愿而已。其实,要让性别比回归理性,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于,政府切实完善养老保障政策,提供养老服务,免除民众养老的后顾之忧。而且后辈对双方父母都要尽到养老责任,不管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要忘了孝敬双方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