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诗人是顽皮童心还是家长意志?

30.10.2015  13:02
  近日,中国最小的诗人“铁头”梁胜杰走红:6岁开始写诗,到今年9岁已写了200多首,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首本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开始是妈妈逼得,被逼到了9岁”“妈妈很贱我爱她”皆出自他笔下。笔者疑惑:如此诗人,是顽皮童心还是家长意志?

  本该有孩子天真单纯的样子,为什么写诗随口便是“”字?有人称这并非萌诗,而是一种病态的表达。诗作《爱情》中“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及“我和我的gun(枪)有爱情/我熟悉它/摸过他身体的每一处”等句引起人们争议:这不应该是出自9岁孩子口中的语言,看不出“”在何处,更看不到童心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指这些“邪恶”的诗句来自强大的家长意志。

  可怜天下父母心,盼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为有用的人才。各种补习班、奥赛班才会屡禁不绝,甚至有家长向学校提出多多补课的要求,家长们似乎坚信“只要管得严就一定出成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孩子未能看到父母的苦心,也顶不住压力,选择出走甚至轻生,来逃避现实;有的孩子内心积聚着反抗、叛逆的情绪,在某一天做出伤害他人的反常行为……父母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和自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又何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从6岁就开始逼孩子作诗,逼到9岁,为什么非要用逼的方式?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换个方式也许结果会更好,不然被逼出来的诗人又能走多远?6岁应该是学习启蒙而非创作的年纪,孩子毕竟心智尚未成熟,甚至未必懂什么叫做“”,逼着孩子创作诗,真的好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急于求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效仿,速成在短期内或许会有一定成效,但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与磨练,最终结果也有可能事倍功半。比起教孩子如何作诗,父母或许更应该教会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家长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试着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急于求成不可取,不要用“”的方式制定孩子的生活,要让孩子慢慢在体验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