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如何创新人才政策 开发和用好候鸟人才这一富矿?

30.01.2016  13:40

      原标题:海南如何创新人才政策开发和用好候鸟人才这一“富矿”?

      “候鸟老人”们在三亚湾跳舞。

      恐怕全国都没有哪个省份会像海南一样,在每个冬天迎来大量的外来人口,一如候鸟南飞。随着人群蜂拥而至,交通拥堵、菜价上涨……这场特殊的“迁徙”为海南多个市县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阵痛”,可与此同时,数十万的“候鸟”中,有众多高端人才,他们对于海南的发展建设也是不可多得的智囊团。外地人和本地人如何在这个温暖的海岛上和谐相处?政府应如何主动作为弥合族群之间的矛盾?海南将如何做才能让“候鸟”人才在此“筑巢”为海南出力?这些课题在2016年的海南省“两会”期间受到了代表与委员的广泛关注。

      “候鸟老人”们在三亚湾休闲。

      文化差异公共资源短缺“候鸟型”城市三亚面临管理难题

      海南,这个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省份,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每年入冬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们都纷纷“飞”抵琼岛,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三亚就是一个“候鸟”现象最突出的城市。

      30岁的黄文是土生土长的三亚人,在他的印象中,10多年前,冬天的三亚街头偶尔才会遇到操着北方口音的外地人。但现在的秋冬季,北方人在三亚随处可见。

      的确,三亚冬天的温暖对不少北方人而言有非常的吸引力。

      这座城市占地19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为58.56万人,可一旦进入冬季,三亚每天接待游客人数峰值甚至能达到近一百万人次,旅居人群与本地居民比例可达到1.5∶1。三亚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过夜游客中,“候鸟”人群就有30万到40万人。他们的到来让三亚的观光旅游、酒店、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日益兴旺。

      数十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突然间聚居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这几年来黄文就明显感觉到,三亚本地人和很多“候鸟”人群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上都有很大区别。

      52岁的孟先生是东北黑龙江人,连续六年在三亚过冬的经历也让他发现,“候鸟”人群和三亚本地人的相处方式不同,有时容易因误解而产生矛盾。

      其实,除了生活习惯差异外,突然激增的人口也让三亚的道路变得拥堵,菜价上涨,水电资源短缺,这些基础设施、市场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也会引起本外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就好比能容纳5个人的屋子,一下子又进了5个人。”海南省政协委员过建春用了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候鸟”群体给三亚带来的变化:“相互间会挤在一起,在海滩、公园、公交车等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中必然会变得不宽裕,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引起的差异就此碰撞得更加激烈。”

      “候鸟老人”们在树荫下唱歌。

      三亚湾海滩上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候鸟”在这里游玩。

      代表委员献策:政府应搭台促进本外地居民沟通理解

      突然剧增的旅居人群,考验着三亚的城市包容度,也为三亚城市管理出了一道难题,而面对这一难题的海南城市也绝不只有三亚。在今年的海南省“两会”上,如何消弭“候鸟”群体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并纷纷支招。

      海南省人大代表、三亚市市长吴岩峻在做客南海网“两会”会客厅时谈到,三亚“候鸟”人群的季节性流动,为市场资源配置出了一道考题。

      “配置多了夏天会闲置,少了冬天又不够。”吴岩峻说,另外还有人群激增带来的菜价上涨问题,对此,三亚市打算从市场资源配置、供应渠道优化、供应主体多元化等方面解决,争取冬天大量人流来了后菜价不会飚升,这就解决冬天大批游人入住出现买菜难、买菜贵等生活问题,这既帮助原住民,也帮助外来客。

      过建春委员还认为,让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在同一个城市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尊重,以“交朋友”的心态相处。而政府可以从中牵线搭台,比如开展“候鸟”与当地人都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双方在交流了解后进而产生认同感。

      而吴岩峻市长也认为,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地搭建起各类平台,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有更多的可以沟通交流的机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但还需要一段时间努力。

      多位省政协委员建议,海南各个市县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候鸟”型小区周边的道路、路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还要完善各类管理机制,让“候鸟”人群生活得更有归属感。

      “创建‘海南岛文明公约’,引导本地居民和游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遵徳守礼,将不同类别的人分别管束。”省政协委员马宪泉建议,通过文明公约,对不文明现场进行强制约束,明确惩罚措施,无论是海南本地人还是外地“候鸟”都要学习,做到家家户户都不漏,同时在公共区域加强巡查监管力度。马宪泉说,有处罚更要有奖励,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用处罚不文明行为的专项罚金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地奖励遵纪守法、符合奖励条件的普通文明市民。

      创新人才政策开发和用好候鸟人才“富矿”

      但是,“候鸟”的到来只给海南人民添了“麻烦”吗?

      如果您听过北京“候鸟”老人曹玉堂的故事,您也许就会发现,其实“候鸟”群体对于海南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退休之前,曹玉堂在远洋公司工作多年,讲得一口顺溜的英语。退休后他到海南养老度假期间,发现海南的山村学校缺乏师资,尤其是英语老师。于是2012年11月,他主动请缨,每年冬天都为定安县雷鸣镇后埇小学的孩子们免费上课,还为了孩子们推迟自己回北京的行程。

      在今年的海南省“两会”上,曹玉堂的故事引起了海南省人大代表、省长刘赐贵的关注。他表示海南在吸引各类高端“候鸟”群体来海南度假休闲的同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建好“候鸟”管理平台,出台激励“候鸟”为我所用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候鸟”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候鸟”人才队伍真正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力量。

      每年到海南过冬的数十万“候鸟”中,有众多高端人才,他们的知识与智慧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可借助的宝贵人才资源。但如何让“候鸟”人才在海南的度假的同时,又能为海南“发光发热”呢?代表与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洪江游建议“候鸟”人才可通过顾问制、短聘制等方式,成为海南发展建设的智囊团。

      而省人大代表、万宁市委组织部部长杨应龙表示,万宁已试水建立“候鸟型”人才资源库。据他透露,万宁市目前正在建设一座大型住宅小区,购房者全部来自甘肃各所高校的教师,这里将成为万宁市“候鸟型”人才储备基地。

      “万宁市将着力实施更加完备的人才政策,为‘候鸟’人才搭建更加宽广的事业平台。”杨应龙说,海南若想让“候鸟”人才服务于海南的各项建设,各相关部门应拿出自己的诚意,在提供住房、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要给与他们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不要把‘候鸟’当成海南的负担。”1月28日上午,刘赐贵在参加“两会”分组审议时再次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