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真的像澎湃新闻报道的那么惨?

03.10.2014  21:13

  国庆黄金周的第一天,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了三亚,发回报道《花101元看几块石头,游客吐槽天涯海角门票“坑爹”》。

  门票坑不坑爹,这个让天涯海角景区自己去做解释(可端着景区票价排行榜,别说俺没提醒)。俺关心的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行文逻辑:“从上午9时起至中午,景区内并未发现人山人海的景象。多位游客吐槽,天涯海角景区101元的票价并不值,‘几块石头而已,没多大意思’,‘挺坑爹’。”可见,“游客少”和“挺坑爹”二者是直接关联的。让你坑爹吧,没人来了吧,傻眼了吧?下文中,无论是“大门口游客稀疏”,还是中午“聚拢了些许人气”,无论是写“来自北京的周小姐”,还是问“来自昆明的王先生”,都是这个调调。

  论证一个事,最怕的就是论据坍塌。因此任何一个记者做监督类报道,都不厌其烦地在异质意见上反复求证。澎湃记者的论据就似乎有一些问题:1、“未见人山人海”、“游客稀疏”、“些许人气”就能说明游客少么?这些本是记者眼见为实,但也不能说是记者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而是被匮乏的常识欺骗了。众所周知,天涯海角景区的客流量高峰在下午。而澎湃新闻的稿子签出时间是16点3分,文中记者也透露了他(她)只采访到中午。2、就算外地记者刚来三亚不知情,但这么反常的景象,那为什么不问一下被监督对象且也是了解情况的景区呢?实际上,天涯海角景区当天的客流量是8900人次,在增长比较迅猛的2012年同期是6985人次,这说明了它2014年10月1日这一天过得很惨么?3、行文像前不久报道“文昌发霉面包”一事一样,总是使用“些许”、“有些”和“不少”等词汇,这比使用一堆定状补更不严谨。这可是新闻报道哟亲,太粗放了不?这种心态下做新闻,会出偏差的。但这样的稿子又是怎么签发出来的?与澎湃的名头不相符啊?

  当然,澎湃的名头还是很响的,俺也乐见有一支真正做新闻的队伍在活跃,这是正能量。比如此次《“被宰醉了、有魔咒”,看14地70名游客选出的“最坑爹景区”》的报道策划,是很接地气的,切中国民的心理痛点的。可惜俺兴冲冲地点开看了一下报道正文,俺只能说,你们都去看一眼吧,这酸爽滋味不忍独享。

  所以,可能的新闻流程(不喜请自觉勿视,心理土豪随意)会不会是这样:主编出的点子赞,编辑部拿的方案烂,记者的执行想当然,签稿之后才发现:有点乱。话题还是回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有一大批挑剔的游客和认真的媒体。成绩不摆跑不了,但游客和媒体的意见,正是海南不敢懈怠的前进压力,是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网友说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关你啥事啊?在这里帮腔?俺还真不是帮腔,而且一定要说有关系也是说得过去的:说不定建好了会给我涨工钱呢?其实,俺这里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不管是批评谁,也不管是谁批评,有理有据的才是被珍视的。

  作者:三人的路


相关报道:观察:是天涯海角坑了谁,还是谁坑了天涯海角
                    三亚传统景区深挖文史内涵 打造特色节庆旅游文化
                    游客花101元看几块石头 吐槽天涯海角门票“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