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淬炼坚强 磨难见证高尚

26.08.2014  10:29
 ■  海南日报记者  杜颖  实习生  林川

  椰子树依然伟岸,凤凰树重新挺立,满山的青草,插下新苗的水田。一棵被台风吹得枝叶全无的大榕树,即使被连根拔起,匍匐在地,靠着一根秃秃的枝干,也依然长出了嫩绿的新芽。

  万物坚韧,这就是琼岛,我们的家园。

  入秋后的8月,我们再一次踏上翁田、锦山、北港、三江、桂林洋……一个多月前让人们几乎不敢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阳光下,已经化为永久的珍藏。灾难过后,琼岛人民血液中秉承的一种大爱、一股 力量 ,在这片红土地上延伸着,延伸着,它在狂风吹倒的老屋下,在溃过坝的河岸边,在被海水倒灌的盐碱地的缝隙里,顶出来了!它带着艰难,却势不可挡,成为海岛精神的时代标注。

  在最伤痛的记忆里,有一种最坚韧的力量——它叫做自强

  酷夏的7月底,海口市演丰镇北港岛农民陈泽川和媳妇正帮着村民卸担接水,没想到,为实地了解灾后重建和群众生活,省委书记罗保铭专门乘船来到岛上。他和村民围在书记身旁,听着暖心的话:“省委牵挂你们,树倒、房倒,人心不倒,精神不倒,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灾后重建工作胜利的不竭力量。”陈泽川激动地鼓掌,手心拍得通红。

  老陈的心是暖的,北港岛在超强台风“威马逊”中险被吹“”,历尽劫难后的这些时日,没有什么比省委带来的关怀更温暖。

  台风期间,北港岛上千名群众的性命,是拴在一条绳上的。紧紧牵系住这条绳的,是演丰镇党委派来的党员应急救援队。镇长熊延胜提前上岛,部署演练,他带领的应急队在台风卷起一切能卷起的东西之前,将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恐怖的撞击声、撕裂声和怒吼声吓不退北港岛上的共产党人。王示楷,北港岛党员,趟着没过胸口的洪水在风雨中寻找失联的村民,却硬着心肠没顾得上同样被水淹了的家和家中的老母亲……对老百姓的家园守土有责,台风侵袭后清点人数时,北港岛1140人,一个都不少!

  琼岛人民的脊梁,在大灾面前挺立。践行守土有责承诺的不仅有党员,还有各个行业的普通人。黑暗时刻,他们靠自强不息点亮火把,为他人照亮生命之路。

  34年来孤守海口三江坝的59岁老人张黑弟,在7月18日超强台风导致的溃坝夜晚,于恶浪汹涌中,孤独一人一步步地爬向溃坝口,向三江农场传回了关键信息;在南渡江上游福才水文站工作了18年的女职工钱成,48个小时不合眼,顶着暴雨和闪电,监测出水位的“历史记录”,为下游9000余群众转移提供了预警;超强台风肆虐之夜,海口琼山城管局20多名城管员冒险驻守220千伏玉州变电站,暴雨中冻得瑟瑟发抖;文昌铺前镇民政助理韩春燕,身患肾结石,连续奋战在抗灾一线,晕倒在给群众发放救灾物资的现场……

  而为这份坚守的执着,更有付出了宝贵生命的海南电网职工庄华吉和温和。他们都在妻子、女儿面前食言了曾经对亲情的承诺,将生命的最后时段和难以诉说的情感,留给了抗风救灾事业,这种失去令人痛断心肠,而这种自强不息,也更令人缅怀赞许:琼岛从来出英雄!

  回访中,北港岛乡亲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要是换了过去,遇上这么大的难,我们可能早成难民了,哪能像现在这么快就有了支援,开始了重建,又怎会这么快就有了新渔船!

  希望,总在令人顿感绝望的日子中孕育。我们渡过了最艰难的黑夜,也从那一天起,冰冷离人们远去,充满新生和希望的日子已经来临……

  在最细微的心弦里,有一种最深情的感动——它叫做互助

  我们行进在灾区见到了数不清的救援画面,当老百姓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心中的感激时,他们更愿意伸出大手紧紧地握住你。

  文昌罗豆农场农民周娇斌紧握住记者的手时,她正红了眼眶哽咽着求人:“能不能报道一下我家的救命恩人?”她恳求报道的人叫符传强,东安村普通农民。超强台风袭来时,符传强家的屋顶成了村民的避难所,本可以避在家中躲雨的符传强,两度跑出门去,拉回了7名乡亲,包括被困在家里的周娇斌的亲人。而符传强是这样回应感激的:“邻里间本就得关照体谅,这不算大事啊!

  上山村农民杨月桂紧握住子弟兵的手时,眼里含着泪花。海口三江农场在超强台风之夜,76个受灾村落中19个失联,省军区某炮兵团战士连续奋战13个小时才最终打通了失联村的村道。蹲在村口的老百姓眼睛亮了,像见了亲人。没有干净水,阿婆把台风打落的椰子用袖口擦了又擦,捧给年轻的小战士,那一幕,我们的喉咙也像是被什么哽住了似的。

  还有什么,比他们更值得让老百姓握紧双手!

  受灾最重的地区,往往有更多耐人追寻的故事。罗豆农场,那里有让我们深刻纪念的南洋村26岁青年符传道,他为转送16名乡亲脱险,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同村25岁青年符永存在暴风雨来临时奋不顾身把8名老人和孩子,一个个地背上楼顶,用塑胶袋罩住乡亲的身体,自己淋在大雨中;家在罗豆街上的云玉兰大妈,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四姐”,从台风那天起,她收留了周边农村不相识的18名群众到家里,包吃管住,不要一分钱,在受灾群众无法安眠的夜晚,“四姐”的家帮助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日……

  在中心城市和广大乡村,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不停奔忙的特殊群体——志愿者。他们中有异乡人,甚至也有国外友人。来自公益群体的省汽车运动协会志愿者,在灾后第一天就为文昌送去了20吨物资;来自企业的海航志愿者全程参与种树清路等灾后恢复行动;来海南参加中美夏令营文化交流的美国中学生也加入了垃圾清理的志愿队伍……

  文昌翁田镇明月村的一位乡亲曾跟记者说过,他们知道为了灾后能有今天这样的日子,有太多人在背后付出艰辛,要吃的粮食,要喝的水,甚至重新耕种要用的化肥,都要靠爱心人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一趟一趟运来,乡亲们都记下了。

  在最困难的地方,总会有最深切的互助和体谅。爱,让灾难重创之地,有了任何艰难险阻也打不垮、压不倒的能量!

  在最宽阔的胸怀里,有一种最长久的激励——它叫做高尚

  灾区的新生活就是这样,静静地,却是勇敢而顽强地向前走着。

  各方驰援的力量不断向灾区汇集。中国南方电网从云桂粤黔四省区增派6000余名电力工人支援海南电力设施修复。“大锅菜”炒到了田间地头,电力工人每天3顿靠盒饭和矿泉水打发,这情形,人们赞许着,感激着,记在了心上。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颇令人感喟的事情。东莞供电局职工方楚祺在文昌昌洒抢修复电中不慎丢了钱包,里边装着800多名抢修工人吃喝拉撒要花的费用,急得直跺脚。“人家来帮我们复电,遇到难处了我们该做什么?”昌洒村民的答案很简单:找,不遗余力!两天后,派出所传来好消息:一位养鱼户找到了钱包,3.2万元现金和上百万元的发票,一样不少。

  “跑过那么多地方,海南人是最纯朴的。”方楚祺发自内心的感叹,正是海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再现。

  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对灾区都掏出了真情,一笔笔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款,雪片般地涌向灾区,为孩子上学的,为重买树苗的,为恢复生产的……95岁高龄的老红军吴以怀,让曾孙通过省军区捐给灾区500元。战火硝烟的革命老英雄,多已耄耋之年,受伤病困扰,但救灾捐款他们捐了4万余元。

  一种爱正在被升华。

  于救灾中牺牲的东昌农场干部梁统安的遗孀王英丽,将收到的2万元慰问金交到省农垦总局工会负责人的手中。“我家虽然穷,但我希望把获得捐助的这笔钱转捐给更需要帮助的灾区群众。”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的王英丽的声音很弱小,但语气异常坚定。

  8月中旬开学前夕,为救人而牺牲的南洋村青年符传道的母亲符霞,用信封包裹了3万元钱,没有任何犹豫地把爱心款捐给同样身处灾区的贫困大学生。符霞说,“如果阿道能继续读书,他也会是个大学生。没钱读书的遗憾,我揪心啊!

  在灾后重建中因公殉职的海口环卫工人邓育军留给妻子利友香的,仅是3个孩子和一个残缺贫困的家。然而在环卫系统的大会上,利友香在同事的啜泣声中快步走向台前,毅然决然地将一封已握得发皱的信封投进了捐款箱,里面装着社会各界捐给她家的2万元爱心款。

  逝者,是永远不可触及的痛,坚强的利友香说:“我想帮我丈夫完成他救灾的遗愿。”突然间,她哭了。

  哭过之后,阿香的眼睛里重新现出光彩,她在丈夫“头七”过后,又回到了环卫岗位上继续工作……

  “全社会都在关心我,而回报社会就是我的使命。”当听到这样深挚的话语,我们读懂了,这就是不屈不挠的琼岛人的价值观,是一种新的积蓄,伤痛里奔涌出的最厚重的力量!灾难固然带来创伤,但它更见证了海南人民骨子里流淌着的坚韧和高尚。

  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的海南人民,正在这一片充满深情的岛屿上,创造着新的奇迹。

  浴火重生的红土地,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