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大教师呼吁我省高校开展通识教育

03.12.2015  16:02

  【 海南日报 】记者 徐晗溪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切实践行通识教育,其中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成就显著。据了解,海南大学“人文素质选修课”中,也开设了一些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那么,究竟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我省高教界的状况又怎样呢?

  海大教师5年前发公开信

  呼吁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根本性追问就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之下,什么东西是最基本、最不会改变的”,海南大学青年教师贾冬阳介绍道。2010年,尚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读博期间的贾冬阳,就曾向海大同仁发表公开信,呼吁中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积极开设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

  据了解,贾冬阳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萌萌、张志扬和刘小枫教授,修习现代西方哲学与古典诗学,自2007年海南大学硕士毕业留校后,他便积极推动海南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他认为,通识教育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接触伟大经典的机会,正是那些伟大心灵写下的伟大经典,才是学子们真正的老师,才是他们文化生命的根基与开端。

  据贾冬阳介绍,“通识教育”并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什么都学一点”的所谓“素质教育”,而是一种“共同教育”或“完整性教育”,就是让那些一入学就被固置在各个琐细专业中的年轻学子,通过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德性知识的习得,懂得什么叫作“值得过的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获得一个真正充分的教育基础与共通的文化背景,继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文明认同。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按海大现有人文师资情况,不可能模仿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不如集中现有师资力量,开设几门“核心经典课程”更为切实可行。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

  海大目前仍没有

  真正的“通识教育

  “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只能说刚起步,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是个多方妥协的产物,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通识教育”,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告诉记者,海南大学还没有真正的“通识教育”,只是在“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已有一些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该项目由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负责主要实施。

  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院长石晓岩介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在学生必修课大学生语文课的基础上,植入一些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将大学语文课改革为“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该课程始于2007年,以14-15学年为例,一个学年共有59门课,共开设105个教学班,每个班约有百余人,海南大学至少约有一万多学生修习过这门课程。

  “我和一些同仁一直想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它决不是现在所谓公选课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素质课”,刘复生说。他认为,致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大学生阅读和领会那些构成了我们这个文化共同体的经典文本及其历史传承的脉络,也包括研习西方文明,并尝试在中西视野的参照中思考我们作为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哪怕对学生的影响只是潜在的和初步的。

  贾冬阳介绍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功经验——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课程都明确规定不能是“概论”课,而必须精心选择经典或重要文献作为阅读材料,例如“西方文明史”课并不是用一本西方文明史教材,而是主要阅读历代西方经典选读材料。

  学生:

  “通识”课程听与不听不一样

  张祝豪是海南大学法学院2011级的学生,大二的时候,他选修了贾冬阳老师的“经典绎读:柏拉图的《会饮》”这门课,一直到本科毕业,他都坚持旁听贾老师的课程,并于今年成功考取了海南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周围的人也不理解我,时间久了,他们慢慢的看到我的变化,也就慢慢理解了”,“学习经典,哪怕只是听听课,听过与没听过的,还是会不一样”。

  除了为“经典”放弃本专业的“真爱粉”同学外,“通识课堂”上还有一些“游牧民族”。这些同学辗转于不同的课堂,但凡是“通识教育热门老师”的课堂上总能见到他们。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有自己的专业,但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去听这些课程”。这些学生不愿公开姓名,据他们介绍,他们会逃本专业的某些“无聊课程”去听“通识课程”,他们认为,“人生无时不在选择之中,要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像张祝豪们一样,热衷接受“通识教育”。不少学生告诉记者,选择“通识课”是因为选不上别的课。据了解,海南大学相对受欢迎、相对热门的课程多是一些插花、汽车之类的“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科目。

  通识教育,路在何方?

  “重提阅读经典的教养性通识教育,绝不意味着简单放弃谋生性技术教育”,贾冬阳格外强调这一点,学习政法理工财经商贸等诸实用学科的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亦不无裨益。据了解,西方一些国家,比如美国,法律、商学、医学等热门学科在本科阶段并不招生,申请这些专业的学生必须是已经接受过通识教育的本科生。

  “这也是我们进行‘大学语文’改革,并将它改为‘传统与现代经典’系列课程的初衷”,刘复生说。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他们奋斗的远景,这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刘复生进一步解释,各个大学推行通识教育都存在困境,有很多共同点,但海南大学也有更为特殊的现实困难。比如,没有成熟的统一的核心文本,没有大阅读量的要求,根本没有小班讨论的导修环节,最关键的是,还没有成熟的,在学术和视野上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据了解,1992年2月,由海南省教育厅直接批准,“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海南省发展战略专家曹锡仁教授主持创立了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十几年间,张志扬、耿开君、高海燕、文聘元、郭熙明等知名学者先后加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其中,被视为“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之一”的张志扬教授,虽然已经75岁,但他曾三次延迟退休,并在2012年加入“通识选修课程”,为海大本科生授课。

  据贾冬阳介绍,他主持完成了海南大学教务处的教改课题:《海南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他告诉记者,他相信海南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211综合性大学、海南省最知名的大学,一定能引领海南的通识教育,办出海南特色。

  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