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努力扛起南海海洋科技的大旗

30.11.2017  10:25

  努力扛起南海海洋科技的大旗

  ——海南大学着力打造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海南大学校长 李建保

  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近年来,海南大学致力于构筑南海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聚集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力争借助海南特有的地理优势,为海洋强国与和平南海建设作出贡献。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

  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总和的2.3倍。南海地处热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资源,对沿海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连接两洋三洲的交通要冲,南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南海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沿岸各国在南海海域的权益之争一度甚嚣尘上,今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形势已明显降温趋稳,并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南海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其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外长会议上指出,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努力,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要靠双方在经济与科技上的密切合作,南海周边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双方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潜力巨大。因此构筑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无论对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还是和平南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省四周被南海环抱,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份。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当前,海南省上下正着力增强海洋意识,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争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关键还要靠加快科技兴海步伐。

  海南大学是海南省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办学实力最强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海南大学承担着服务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构建和平南海的大背景下,在海南省建设海洋强省、加快科技兴海步伐的大环境下,海南大学聚焦南海,调整学科布局,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力争为实现“两个十五年”的强国梦提供海洋领域的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科技创新体系逐渐成型

  2016年7月,科技部和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挂靠在海南大学。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南海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依托高校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关联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结合南海海洋资源特点和国家南海战略需求,构筑科研创新体系与科研团队。

  一是构筑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体系与科研团队

  为研究南海政策与法律,服务国家战略,学校成立了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国际司法与仲裁研究中心、更路簿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系列的南海政策、法律、文化研究。以法学院为依托,组建了由国际海洋法领域知名专家高圣惕教授、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大法官高之国教授、全国教学名师王崇敏教授等为核心成员的南海海洋法律研究团队。

  二是构筑南海生物资源利用科研创新体系与科研团队

  海南大学依托南海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系统开展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研究,努力做到“向海洋要食品”,开展繁殖技术、育种技术和安全高效养殖技术等研究,满足我国南方“蓝色粮仓”建设的需要;努力做到“向海洋要药物”,以芋螺毒素海洋药物研发为代表,充分开发南海大量天然活性物质的药用价值,构建热带海洋药物研发体系,服务“中国蓝色药业”的发展。以海洋学院为依托,组建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素兰、国家“千人计划”傅鹏程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周永灿教授为核心成员的南海生物资源利用科研团队。

  三是构筑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科研创新体系与科研团队

  充分利用海南石英砂、锆、钛等矿物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促进中国高档玻璃制造和太阳能硅晶片制造产业发展。探测和利用海洋矿物、海洋能源资源,充分发挥其工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快海洋工程材料研发,加快推进海洋工程建设,为南海岛礁建设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撑。以材料与化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依托,组建了以国家“千人计划”汪峻峰教授、国家杰青李建保教授、姜宏教授、王宁教授等为核心成员的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科研团队。

  四是构筑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科研创新体系与科研团队

  充分利用海南独有的近海地理优势,围绕热带海洋信息资源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开展研究,研发先进海洋信息传感器件、形成自主海洋环境观测监测、预测预报、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系统与核心装备,提升南海海洋立体观测监测技术能力及其能源保障水平,为我国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依托,组建了以国家“千人计划”李朝阳教授、黄梦醒教授、沈重教授为核心成员的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研究团队。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中)与学生创业团队交流

  二、瞄准需求、突出特色,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近年来,海南大学在南海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绩。海南大学有近1/3的科研基金项目与南海相关,近1/4的教师研究领域与南海相关。

  水产养殖。在名贵海产品的人工繁育技术上,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石斑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和技术推广,支撑海南省年产石斑鱼受精卵10万公斤、繁育苗种20亿尾,为全国提供了近90%的热带鱼类苗种;马氏珠母贝“海优1号”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8000亩,收获珍珠1300余公斤;罗非鱼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海葡萄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适合在三沙等岛礁地区大面积推广,可有效缓解岛礁军民与游客对食用蔬菜的迫切需求;在海边盐碱地大面积种植冰菜成功,对沿海居民开发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岛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作为过去五年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地激励了国家“千人计划”汪峻峰教授领衔的海洋工程创新团队,他们的海洋工程建筑新材料和施工新技术等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建造南海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为捍卫我国海洋权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海洋牧场。为解决南海部分区域的海底荒漠化问题,王爱民教授领衔的热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在蜈支洲岛示范建设海洋牧场,不但增添了海洋物种的多样性,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而且提供了海洋珍贵生物种群的栖息地和活仓库,便于开发海钓、潜水、海底观光等旅游新业态。热带海洋珊瑚养殖与砗磲贝类人工繁育成功,为热带海洋环境修复展现了乐观前景。海南大学科研人员已经帮助有关部门在三亚蜈支洲岛和三沙群岛建设了多个海洋牧场作为试验和示范,初步效果良好。海洋牧场研究交叉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集生物学、材料学、旅游学为一体,海南大学海洋牧场团队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深受欢迎,该团队将努力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海洋牧场设计团队。

  海洋药物。南海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占全国同类资源的80%以上,蕴藏着大量天然活性物质,向海洋要药物的潜力十分巨大。“长江学者”罗素兰教授领衔的海洋药物研发团队,专注研究海洋生物毒素,人工合成了50多种芋螺毒素,研究成果在戒烟戒毒和精神病治疗新药开发上具有广阔前景。

  海洋矿物资源。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其中以海沙为代表的高纯度石英砂的储量尤为丰富。姜宏教授领衔的特种玻璃科研团队,攻克超薄浮法玻璃技术难关,为利用南海海岛优质的石英砂资源生产高档特种玻璃克服了障碍,有利于助推海南玻璃产业上档升级。

  海洋法律。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的邹立刚教授,多年来持续关注南海争端,并从国际海洋法的视角对问题条分缕析、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多份研究报告,其中有关南海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中菲南海仲裁案是我们研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国际司法与仲裁研究中心的高圣惕教授依据历史档案研究司法解决南海争端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针对菲律宾提交的起诉状撰写出整套答辩书予以反驳,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力。2016年7月,仲裁案非法无效的“最终裁决”公布,高圣惕教授分别撰写英文和中文论文,批驳有关管辖权问题及实体问题,在国际法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另外,邹立刚教授关于仲裁案的研究报告,也分别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路簿详细记录了南海各岛礁的名称、位置、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和岛礁特征,是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历史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更路簿研究中心的老教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历经26年呕心沥血撰写的巨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是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上享有权益的有力证据,对维护中国南海海洋权益和“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夏代云教授关于更路簿的研究成果被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多次采用,并获专函致谢。

  此外,我们还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谋划南海海洋科技新领域

  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开发、利用和保护南海资源,不能只顾眼前,而应未雨绸缪,“风物长宜放眼量”,及早谋划海洋科技新领域。

  海洋能源。南海可燃冰储量巨大,是我国未来能源的重要宝库。我们希望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国内可燃冰研究权威机构合作,在可燃冰储存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海水中铀储量是陆地的1000倍,可满足人类1万年的能量需求,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将与国内顶级的核科学研究机构合作,把海水提铀技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并在海南省建立全国唯一的海水提铀工程基地,为国家的核能发展及国防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效率的前提,2014年马航MH370客机神秘失踪就说明了海洋信息的重要性。我们计划与国内有关量子通信创新团队合作,在海南三沙和海口各建一个量子通信接收站,确保南海多方面的重要核心数据及时传到北京,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南海战略贡献力量。

  另外,我们在南海太阳能、温差能、波浪能发电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日将有重大成果展示。

  三、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人才队伍力量不断壮大

  构筑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要聚集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为了想方设法吸引人才,海南大学在南海海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尝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例如建立灵活创新的政策和管理制度,采取招聘、培养和合作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建立吸引高端人才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津贴标准;探索在海南省建立人才特区,通过聘请(含特聘和双聘)、合作、讲学、客座等多种方式,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参与,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精干的管理人员队伍。

  近两年来,一批国内外海洋科研领域专家学者从美国田纳西、中国山东、上海、广东等地聚集到海南大学,投身到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之中。学校先后引进20余名全职科研人员,其中包括两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还引进了1名国际可燃冰专家,聘请客座专家6人,并成立了两个省级院士工作站。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5人,形成了国家级人才5人领衔(国家“千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的人才队伍。

  四、走向国际、开放办学,科研合作机遇前所未有

  想要构筑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以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胸怀最大程度地强化开放与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的交流。充分利用南海与其他海域如黄海和东海在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差异性等方面的不同,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具体的合作交流计划,借鉴和参考相关科研机构的建设运行管理经验,通过优势互补提升海南大学南海海洋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发挥南海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对区域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海南“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努力增强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和完备的学术开放交流制度,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举办或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等,有效地提升海南大学南海海洋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水平。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南海沿岸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时代,穿越南海的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与人员交流,例如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合作设立汉语教学中心,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非洲友好国家的官员开设“发展中国家热带海洋产业”、“发展中国家岛屿经济研修班”等援外培训班,促进中非友好交流;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努力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旅游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旅游人才;等等。特别是,我们专门设立1500万元的奖学金,用于吸引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国际学生,大力培养亲华友华的友谊使者。我们将更加重视加强与南海沿岸各国在教育、南海海洋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共同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实现贡献力量。

  扩大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与显示度。在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领域,要持续在国际上发声,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新贡献。在南海岛礁工程建设领域,要加大技术研发,攻关技术难题,为南海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可燃冰、海水提铀领域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为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突破性贡献。

  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和平南海战略,聚焦南海,把区位优势用足、把特色做强,通过构建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两个十五年”的强国梦提供海洋领域的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