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海南大学学生真牛 海底给珊瑚盖房子

24.12.2015  16:39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钱军所在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局项目获多个奖项 
   
钱军展示这种珊瑚礁基模型。 
 
钱军在实验室里。 
   
珊瑚正在海底流沙上繁殖。(图片由钱军提供) 
 

 

  很小的时候,钱军的理想是当一名能盖出漂亮房子的工程师,高考后填报志愿,他心心念念报考土木工程专业,没想到会被调剂到海洋生物专业。更没想到的是,而今他确实实现了“盖房子”的理想,只不过,这“房子”是建在海底的,“住客”是美丽的珊瑚。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钱军所在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局项目,于最近两年多来,在万宁一带海域投放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67个,珊瑚覆盖率已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影响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米。该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态科技竞赛特等奖、第七届“挑战杯”海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与其升级作品——移动式珊瑚繁育装置和移动式珊瑚礁基先后取得专利。

  【 南国都市报 】记者 许欣 文/图

  A

  这是海底珊瑚的“安居工程

  这“房子”长得别具一格

  幽暗的大海深处,团团簇簇的珊瑚透着斑斓的色彩,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集聚在它们周围,或是长期“定居”,或是短暂栖息,或是优雅自得穿行而过。

  这是钱军于2013年第一次潜水时发现的另一个世界。这位来自甘肃兰州的小伙子说,当时的感觉是“震撼心灵”。

  那时候,已经在海大海洋学院读完四年本科的他知道,珊瑚礁的生存生长状况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换句话说,珊瑚礁可以为许多动植物提供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还能作为大洋带鱼类的幼鱼生长地和种质资源地。”钱军介绍,“复杂的珊瑚生态系统由于能与虫黄藻等海洋浮游植物共生,对吸收空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也有一定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自然生长的珊瑚礁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省海洋与渔业厅日前发布的《2014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就显示,去年西沙群岛珊瑚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如何修复珊瑚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钱军及其团队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模型,这便是他们设计出来的珊瑚繁育装置,也称为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它是金字塔形的,看起来有点像是圣诞树,上部小、下部大。钱军解读说,这样才会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移动或受流沙陷埋。为了让珊瑚礁更加稳固,其附着基下方还设有一根支撑柱和四个支撑钩。钱军比喻:“这四个支撑钩就像渔船的船锚一样,紧紧地将它固定在海底。

  其实物是水泥做成,高1米左右,重50公斤左右,上面有很多挂钩,是用来固定珊瑚母体的。

  钱军笑言,自己小时候一直想当能盖出漂亮房子的工程师,现在也算是实现了梦想了,只不过,所实施的“安居工程”建在海底流沙之上,所盖的房子是给珊瑚住的。

  B

  多次试验克服技术难关

  新“房子”在海底站稳了脚

  “这个模型看起来简单,却是反复试验,失败了很多次所筛选出的最佳模式。”该团队导师,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洪武教授说,此前海大承担有国家海洋局“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一开始,往大海深处投放的珊瑚移植礁基是圆筒式的水泥管。令人奇怪的是,台风过后再潜水勘察,不仅见不到珊瑚生长的痕迹,连以前投放的水泥管都无影无踪了。原来,有的水泥管陷入了海底的流沙之中,有的水泥管被海浪推送到了很远的地方。

  “传统的圆筒式礁基容易随波浪摆动逐渐陷入流沙甚至丢失,起不到应有作用,尤其不适用于海南这样的台风多发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省市投入大笔资金移植珊瑚礁却收效甚微的原因。”这是他们多次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什么样的珊瑚移植礁基既不畏台风来袭,又不怕流沙陷埋呢?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海底流沙环境下的珊瑚移植与培植在国内尚无成功范例。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仅仅是附着基结构的重新设计,就花去了他们大半年时间。钱军及另外几名骨干刘建根、师彦飞甚至考取了PADI国际潜水员证书,就是为了亲身潜入海底与珊瑚亲密接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4年初开始,他们把67个金字塔形的珊瑚移植礁基陆续投放到万宁大洲岛附近海域,如今两年过去了,其间经历过超强台风“威马逊”及“海鸥”等,这些礁基不仅没有陷入流沙之中,也没有被海浪卷走。最令他们兴奋的是,在礁基之上,珊瑚覆盖率已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影响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米。

  “我们潜到海底发现,不仅珊瑚长起来了,还吸引来了海胆、鱼群等海洋生物。”钱军亲手拍摄了一些视频,回来之后,老师和同学们聚在一起,一边看一边欢呼。

  在研发过程中,钱军等人还根据数据得出了多项结论,如珊瑚移植礁基投放时间最好在台风前两个月,有性繁殖的珊瑚浮浪幼虫则应该在受精后68小时进行人工放流等等,这样更有利于珊瑚礁基的成活和“扎根”,避免浪费。

  C

  没经历过的人不知道有多苦

  大冬天潜水那叫一个冷

  千万别以为这些大学生只是在实验室里写写划划!在反复下海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学会的本领是你远远想像不到的:海底潜水作业、荒岛生存技能……少一样都不行!

  先说海底潜水吧,到海底看珊瑚,与游鱼嬉戏,原本是一桩美事,可加上“作业”二字之后,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钱军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进入10米以下的海底之后,由于压力作用,头部和耳膜会感觉很痛,好在多潜几次水也就习惯了。夏天泡在水里还好,冬天下水作业的滋味可真不是一个“”字能说得完的,而且,只要一下水,经常是在6个小时左右,一上岸就重感冒是常有的事。

  这些小伙子的“拓荒”经验相当丰富。钱军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位于万宁大洲岛的科研基地时,饿了只能到渔民家里吃顿饭。那时候,他们长期奋战的“根据地”缺水、缺电、没网络信号,而且没有任何生活用品。第二次再来,他扛来一瓶煤气,带来锅碗瓢勺,以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先搭起帐蓬,在地上铺上几块塑料板,就算是有了“屋子”有了“”。像很多年前生活在农村那样,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做饭,晚上聚在一块儿看星星。一开始,手机没信号,只要一上岛就进入了与亲友“失联”的状态。后来大家发现,沙滩上有一块地段可以接收到微弱的通讯信号,总算向亲友报平安了。

  岛上原本有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可经常因为大风或台风出现故障。最怕的是夏天没电,岛上的高温让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无处可去,晚上经常热得睡不着觉。好在附近有一些渔船,渔船上有发电机。渔民们感觉这些学生娃挺不容易的,对他们很热情,大学生们所带的手机和电脑没电时,就去渔民临时住所充电。

  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填饱肚子绝对是个大问题。出岛买菜是暂且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没有电,用不上冰箱,带上岛的,只能是最耐储存的食物。他们的饭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土豆和鸡蛋。岛上的蟑螂、老鼠特别多,他们像渔民晒渔网那样在杆子上扯绳子,用网兜把土豆挂在半空。这样,才能保护食物不被老鼠侵占。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钱军出海及海底潜水作业天数达到200余天,读研二的刘建根守岛的时间更长,从今年5月到9月份,他一连在岛上守了4个月。“上次有同学笑他出岛时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第二次上岛,他专门带了把剪刀,头发长长了就自己对着镜子来剪。”钱军说,大家都是这样苦中作乐的。

  D

  项目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打算把珊瑚“”到海口来

  据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洪武介绍,该项目能够抵御较大的风浪或台风,解决了长期以来珊瑚在礁基上附着生长的瓶颈问题。且具有良好的抗流沙陷埋特性,填补了国内在海底流沙海域珊瑚移植的空白。而且,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投放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

  防岸护堤、保护环境、吸引来诸多鱼类及甲壳类动物,为海洋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李洪武说,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草生态系统并称为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同时,珊瑚群也是重要的休闲旅游资源。大家都知道,海口周边海域而今尚不能看到珊瑚,若该项目在海口繁殖成功,不仅可望成为新的旅游景区,还能成为孩子们了解海洋世界的窗口,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自觉保护珊瑚礁。下一步,考虑在海口附近寻找合适的水域投放珊瑚礁基,将其作为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