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中国高考三天 何时不再癫狂?

09.06.2014  14:27

6月8日下午,山西太原成成中学高考考点,考生结束最后一门科目考试,轻松走出考场。当日,除个别省份有其他安排外,中国大部分省份结束2014年高考。在过去的两天里,高考成为网络讨论的第一话题,各地高考题目或褒或贬引发众议。而多个省份的高考模式微调,也为高考改革作出初步尝试。中新社发 武俊杰 摄

  中新网6月9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文称,当诸如“高考誓师大会”、“烧香保过”、“学生撕书”、“城管劝大妈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等新闻充斥报端时,你就会知道,大陆进入“高考模式”,各种情绪弥漫,紧张、压抑、煎熬与发泄。

  文章称,在过去30余年中,高考尽管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一考定终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片面追求分数、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增加社会的集体焦虑等弊端,也一直是争议焦点。一张试卷检验所有考生、一个标准答案衡量对错,这无形中扼杀着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分析称,今年以来,局面有所改观,一些地区及高校开始种种探索,以求打破目前唯分数而论的录取模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高校,录取考生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结合学校面试或笔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对考生进行评定。

  这些探索和尝试增加了学生和高校双方的选择权,有助于那些综合素质良好、具备一定特长,考试成绩却不够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过去,择优录取指的无非是分数第一,而现在,这个“”具有了更多元化的涵义。机会多了,标准不唯一了,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以更加平和、轻松的心态来对待高考。

  只不过,外界担忧,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如果缺乏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这些看起来选贤与能的新政,只怕沦为新一轮“拼爹”的战场,甚至反而更利于隐蔽的寻租活动。到那时,改变中的高考仍逃不出“形式上的公平”魔咒。

  文章认为,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枢纽,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考改革之外,基础教育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尤其是如何在教学条件落后的地区推动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培养方式、办学思路如何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如果脱离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只单纯着眼于高考改革,从高考一路拼杀过来的年轻一代,依旧会堕落在当下大学舒适的安乐窝里。

  文章指出,教育改革的链条上一环扣一环,对应的正是一个孩子的一个阶段扣下一个阶段。每年高考也就两三天时间,但教育改革的弦应时时绷紧。


相关报道:中国教育学会会长:2017年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
                    全国百万学生弃考 中国高考如何挽留离去的背影
                    考生搬家千车送 “中国式高考”多面观
                    悉尼大学校长:认可中国高考成绩 但只是最低标准
                    台湾“高考”青睐传统文化 “去中国化”不成功
                    媒体称中国高考遭种种质疑 公平正在受到威胁
                    中国大部分省区高考结束
                    中国建高考制度60周年 曾因消极影响被暂废止
                    日本华媒:为什么高考在中国依然如此重要?
                    中国今年将有933万人参加高考 录取率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