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在锦上的美丽与忧愁——访非遗培训教师、国家级织锦技艺传承人容亚美

16.03.2018  12:44

织在锦上的美丽与忧愁

——访非遗培训教师、国家级织锦技艺传承人 容亚美

人物名片:

容亚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永益村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代表性传承人之一,2006年首届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2017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族织锦培训特聘教师。

 

                   

 

车子在弯弯曲曲的村道间穿梭着,秋风送来阵阵浓郁的稻香,闭上眼睛慢慢感受,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正在赶往乐东黎族自治县一个叫永益的村子,去拜访慕名已久的容亚美老师。早在见到容老师之前,在各大媒体上已经领略过容老师的风采。我曾看到一本关于《非遗笔记》的书中写道:

“如果非要选一样东西来代表黎族女人,那一定是黎锦。

盛大节日穿上被誉为“光辉艳若云”的黎锦,

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颦一笑都美丽动人

黎族女人出嫁之时,

要穿上自己亲手织的筒裙;

黎族人去世时,

需要用一段上好的黎锦来盖棺。

在日常生活中,

黎锦也随处可见。

有女人的地方,

就有黎锦。”

 

                   

 

我第一次见到黎锦时还是个孩子,完全不知道黎锦对黎族女人的意义,只清晰的记着那时外婆一边慎重地从衣柜地捧出一套黎锦,一边告诉我这是她当年的嫁妆,绿色的上衣、红色的长裙,若隐若现的花纹织得细细腻腻。二十多年过去了,因为织锦工艺繁杂、费时,现如今大部分黎族女人都不亲手织锦了,若有需要就去购买机织黎锦。因而,黎族传统的织锦工艺逐渐被人遗忘,只有少数人传承了下来。容亚美,就是少数人中的佼佼者。在见到容老师之前,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位织锦半个世纪的黎族女人,和黎锦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午时分,我们到了容老师家,远远地看到她戴着碎花头巾,脚上沾着土,正在家门口动作娴熟地打稻穗。看到我们的到来,她笑着起身迎接。容老师的普通话说得并不流利,所以我们开始用黎语聊起她织锦的故事。

 

一、少年接过母亲的传承棒

数十年前,机器织锦还没有普及,经常有这样一幅画面——草屋前,树影下,心灵手巧的阿婆们以青山为靠,以大地为垫,采林木之精华,撷大地之色彩,捻线纺纱、絣染晾晒、通经断纬……一根根丝线织进了她们对大地和山川的依恋,织进了她们对家园和生活的热爱,织进了她们祖祖辈辈的图腾与信仰。时光从她们翻飞的手指间悄悄流走,而黎锦却为曾经流逝的岁月永恒定格。

 

                   

 

还是孩子的容亚美对这经纬线上的精美的图案分外痴迷,便回家闹着阿妈教。阿妈刚开始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一时新鲜,所以没当回事,敷衍着说:等你大一点再说。后来发现容亚美天天坐在树下看大人织,自己也摸索着开始纺纱,才决定正式教她织锦技艺。阿妈很郑重地对小亚美说:学织锦一定要认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会被老鼠咬的。对于阿妈来说,学习这样古老的技艺是一件慎重的事情。容亚美牢牢记住阿妈的话,开始从最基础的学习。黎锦的技艺比较复杂,分为纺、染、织、绣四部分。纺就是纺纱,首先采树上的棉花晒干,一点点将棉花弹成线;再用开水把植物的颜色煮出来,染色、晒干上线;接着把线组合到织锦工具上织锦;最后就是绣上图案,剪裁而成。一件衣服从采棉花到黎锦制作完成,通常需要经历大半年的时间。

小时候的容亚美跟着阿妈走进山林,选取黎族野生的海岛棉,手工去籽,用纺锤拉线。棉线拉好之后,就要开始染色。黎锦最常用的颜色是黑色、黄色和红色,而这些色彩有的来自植物,有的则来自于泥土。黄色是浸染了黄姜熬制的汤汁,黑色是浸泡在淤泥里而成的……几乎你想要的所有色彩都可以在大自然里找到。织锦是一项单调又复杂的工艺,同样的动作每日需要重复上万次,当经纬密布、图案成型的时候,实在是妙趣横生。

 

                   

 

像宣纸滴在墨汁上,迅速地晕染开来,容老师陷在她温暖的回忆里。她把大地的色彩捏在手里、穿在身上。古老的黎族人民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着最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念,取自然一分,当还一分。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之心。

今年62岁的容老师告诉我们:她的织锦手艺是跟她妈妈学的,她妈妈是跟她外婆学的,她家的黎锦织锦手艺就是这样母女间代代相传的。她从8岁开始学习织锦,12岁才掌握了织锦的全部技艺,如今织了半个多世纪也都不觉得累,现在她依然紧握着手中的纺锤,对黎锦的热爱有增无减。

 

二、中年走出深闺惊艳世人

当流淌着黎族文化血脉的黎锦从深山里的田间地头走进繁华都市,它的艺术生命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华光异彩。

 

                   

 

2006年举办的“海南省首届黎族织锦大赛”,是容亚美第一次走出黎寨参赛,她带去的黎锦作品和现场织锦表演,让参加活动的海内外客人耳目一新。那年,容亚美获得了唯一的一个特等奖。从此她的名字和黎锦联系在一起,她开始参加国内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展演,甚至带着黎锦到美国、澳大利亚、北京去展示。

问起容亚美第一次出远门的感受,容亚美质朴的说:“其实我也不懂,就跟着车走,看到很多没有见过的人和物,他们对黎锦很感兴趣,我就很高兴!

 

三、古老的黎锦在传承中创新

黎族人没有文字,黎锦传承全靠口口相传。他们情系赐予他们生活物料的大自然,便把天地山川、花鸟鱼虫织进了黎锦,告诉子孙后辈他们生活在一个青山绿水环绕的美好家园;他们崇拜龙、公鸡、牛和猫,所以把这些符号织在身上,庇佑家人慰藉精神;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崇拜力量,因此大力神纹在黎锦中随处可见;他们还把捕猎、射雁、抓鱼各种情景织进黎锦,告诉后人生存的技巧……黎锦上的花纹是黎族女人创造出来的图腾,表达着黎族人感恩祖先、敬畏神灵,这些祖先纹代代相传,成为黎族的传记和史书,是古今对话的密码。

 

                   

 

为了记录、传承这些密码,容亚美曾将64个不同黎锦图案汇集到了一条黎锦上,每一个图案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经历了50多年织锦技艺的沉淀,容亚美已经可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抽象成黎锦花纹,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都织进了一件件黎锦里,织造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都望尘莫及的精细图案。这些图案由几何纹组成,多见抽象化的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工具纹等生活场景、自然景观。她说:“我们想织什么就能织出什么来,我曾在电视里看到过火箭,火箭升天的时候有火光坠落,然后我就想着试试看能不能织出来,结果就真的试织出来了。”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创作都得靠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容亚美在空间有限的黎锦上表现了无限的审美意象。

 

四、老年期盼技艺得以传承

700多年前,黄道婆师从海南黎族姊妹,学会了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成就了当时衣被天下的江南。如今,我们正在苦苦求索该怎样把这根古老的彩线拉住,并牵向未来。

 

                   

 

容亚美已经把织锦技艺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她的两个女儿都学到她精湛的织锦技术,现在也作为传承的中坚力量。虽然家有多位良师,但是容亚美的孙女却觉得织锦费时、费力太辛苦,自己恐怕坚持不下去,并不打算学习织锦。听到这样的答案容亚美既遗憾又担忧,她说: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世事如何变迁,她都希望织锦这门手艺能够一直传下去。

在日复一日地经纬之间,

岁月轻易地盗走了她的容颜,

毫无掩饰的皱纹、

斑斑点点的指甲、

错综复杂的棉线,

成千上万次的重复,

而她袒露的部分却更加纯粹。

远处的锅炉里,

飘来染料的味道,

只要人还在,

火种是不会灭的。

 

 

                                                                                                      (责任编辑:汪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