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所 成功培育长砗磲稚贝 有助于恢复砗磲种群自然资源

31.07.2017  08:13

           

          约3毫米的长砗磲稚贝附着在珊瑚石上。 (中科院深海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本报三亚7月28日电  (记者王玉洁  实习生吴宛曼)砗磲是热带珊瑚岛礁重要的造礁、护礁生物。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与工程研究所承担了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南海几种珍稀特色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对砗磲人工繁育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团队花费两年时间攻克了长砗磲的幼虫植入虫黄藻、稚贝培养等关键技术,日前已经成功培育稚贝。

  长砗磲是砗磲的一种。在中科院深海所的培养池内,记者看到,一个个长约3毫米的砗磲稚贝正附着在培养池内珊瑚石或池壁上。换水、充气、清理脏物……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张海滨及其团队正在细心地做好长砗磲人工繁育工作的每一步。

  “长砗磲人工繁殖工作得从春季开始,一个多月就能繁殖出稚贝。”团队骨干刘合露博士说。经过摸索实验,他们已培育出了2万多个稚贝,目前正在进行稚贝到幼贝的培育。

  张海滨介绍说,长砗磲的生长阶段包括受精卵、幼虫、稚贝、幼贝和成体。一个长砗磲的成体约20到30厘米,“当长砗磲的幼贝被成功培育到了1至2厘米时,我们就会把它们放生到砗磲数量较少的海域,让其自我繁殖,希望能恢复砗磲种群自然资源,而砗磲资源的恢复对重建岛礁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