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救市关乎经济大格局

10.07.2015  01:09

  中国旗帜鲜明的出手救市,是为了稳增长、保民生,确保实体经济不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更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机会和条件。

  评论0赞0

  为了应对证券市场的大幅震荡,有关部门的维稳举措已经持续数天,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经验正在积累。昨天,证监会又在加码救市力度,出台政策限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人员等减持股份;央行则表示,将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支持证金公司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这轮股市短期内罕见的深度回调,不仅沦陷了散户,也深套了机构,救市的声音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反对救市的声音也颇有代表性,比如认为目前没有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所以不需要救,更把暂缓IPO的举措视为反市场的招数,这些观点若纯理论探讨倒也有可取之处,但放到当下紧迫的现实中多少显得幼稚。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无论是机构的投机倾向,还是散户的风险意识,抑或市场的监管水平,都有值得改进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活该承受股市暴跌甚至崩盘的惩罚。尤其是市场并不总是完美的,它也存在失灵的情况,这次暴跌中出现的恐慌情绪,非理性的杀跌多次出现千股跌停的局面,绝不是市场的自然调整所致。

  对这种情况,政府出手干预失灵的市场义不容辞。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相比欧美的成熟市场,当然需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但放任不管显然不是后者的长处。2008年,面对国会议员争议是否需要出手拯救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金融危机或许最开始是从金融市场崩盘开始,但很快便会蔓延到信贷市场,引发信贷冻结。如果本周我们不能迅速行动,那么下周一,美国就不再存在现代经济了。

  中国金融机构资金是否受到连锁强平的威胁,相关报道早已有之,不是要等到银行受牵连流动性告急才算陷入困境。近几天,中国香港股市以及海外中概股的暴跌,还有国际大宗商品期货的下挫,以及人民币的贬值压力,都已经出现风险加剧的端倪。危机一旦发生,再行救急,恐怕为时已晚,或者事倍功半。

  多少市场人士不是忧虑救市太早,而是感慨救市偏晚。当前一些原本重磅的救市举措,没能起到预期中的作用,也表明事态紧急,还需要加码的组合拳才能力挽狂澜。正因如此,中国当前应该旗帜鲜明地出手救市,鼓舞市场所有的参与者的士气,告诉他们:别慌,有国家做后盾,一切都会好起来。

  所谓救市,其核心并非救助深套其中的投资者,也不是恢复快牛的特征,而是要恢复公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斩断风险蔓延的传导路径,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成熟的资本市场、稳定的金融秩序,这是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石。

  正因如此,中国旗帜鲜明的出手救市,是为了稳增长、保民生,确保实体经济不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更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