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30岁小伙成功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图)

03.04.2016  12:18

  近日,一则《海口人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的消息走红网络,何方高人能量如此巨大?记者寻访了解到,这位高人居然是一位年仅30岁的帅小伙,名叫贾世杰,是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他通过考试就职于海南省博物馆。他曾参与华光礁I号的修复工作,而且是团队核心成员。

  今年2月,湖南省津市市文物局向社会发出万元悬赏,试图破译当地博物馆珍藏的6枚古印度金币铭文。

  上世纪60年代,这6枚金币在津市市出土。该市涔澹农场的工人在一次耕田时,偶然在泥土中发现一只高约5厘米的卵白釉小罐,罐里还有6枚黄澄澄的小圆饼,大小与现在面值1元的硬币大致相同。小圆饼两面布满了类似蝌蚪状的符号,谁也不认识。这6枚金币被移交到津市市博物馆,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数十年来,津市市文物工作者一直试图破译金币上的信息。直到2001年,确定这批金币是印度德里苏丹国时期打制,正面铭文有王号、名字,但背铭未能破译。

  津市市文物部门悬赏万元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外一些专业论坛引发讨论。相关方面收到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热心人士的电话和邮件。有部分研究者参考了国外专著、孟买古钱币拍卖图录等资料,对金币文字给出了较为准确的释读。

  根据津市市文物部门认定的释读,金币正面译文为:“崇高的苏丹,世界和信仰的高点,胜利之父,穆罕默德沙阿苏丹”。背面译文为:“第二亚历山大,哈里发的右手,信仰者领袖的助手”。背面边缘文字意为,金币于伊斯兰历698年在德里市区制造。

  津市市博物馆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后,根据破译资料送递时间、准确性以及参考文献的可靠性,评选出海南海口贾世杰、陕西咸阳林文君、德国慕尼黑吴雅迪3人共同分享破译奖金1万元。

  “高人”是省博物馆工作人员 从小喜欢刨根问底

  是什么样的机缘,使得贾世杰出手破译了古印度金币铭文呢?

  说起帮助湖南省津市市文物局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的经过,贾世杰说,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他的个性喜欢刨根问底,从小就有这个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务必千方百计找到答案。他刚到海南的时候,喜欢玩百度知道,时常去搜索别人所提的问题,当看到自己所回答的问题被选为最佳答案并插上小红旗时,感到很高兴。

  贾世杰任职于省博物馆保管部,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保护馆藏文物,尽最大的可能去延长文物的“生命”。尤其是海南天气比较湿润,紫外线比较强烈,一些文物容易受潮发霉或者断裂,用他们的专业术语就是“病害”。贾世杰的工作就是想尽一切方法防止这些“病害”。他的日常工作,除了在各个场馆巡查,帮助文物防御“病害”,还经常会和这一行业的专家聚首一起做实验。

  贾世杰非常喜欢自己与文物相伴的工作,他认为,这基于文化认同感及民族文化的根基。这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文物的抢修和保护,这让他感觉倍受鼓舞。他喜欢海南的那些老宅子,感觉那些老宅子和很多省份的民居都不一样,有独特的风味。每件存留下来的文物遗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后都有一连串的神秘故事,这些故事吸引着他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去深挖和思考。

  这位爱好学习的年轻人,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很喜欢查阅有关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书籍及资料。

  2013年,他偶然间发现了有网友咨询关于巴西电话币的问题,成功回答后,加入了很多钱币论坛,从那开始,便对钱币和电话币很感兴趣,业余的时间做一些研究。前两年他一度收集了300枚世界各地的电话币,查它们的历史,在哪个地方铸造的。

  有一天他听资料室的同事说,湖南津市市文物局悬赏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于是上网去看了新闻。津市市文物部门是2月15日发出的悬赏,贾世杰第二天上午10点才知道这事,那天晚上他回家查资料,一直查到凌晨两点。有四份资料让贾世杰确定了破译内容。其中包括来自拍卖公司的解读、英国考古学家Stanley Lane-Poole的《大英博物馆藏德里苏丹国时期钱币》、印度德里市的一个专门收藏古印度金币的人做的解读等。

  17日中午11点,他把自己整理出的资料发给了津市市文物部门,22日收到回信,然后增加了新的文献资料,26日获通知:确定采用。

  谈及奖金的使用,贾世杰说,自己分到了接近4000元的奖金,给女朋友买了首饰和衣服,给自己买了几件衣服,跟同事吃了顿饭,一家人都感觉特别高兴。

  精通英语自学阿拉伯语经常接待外国来客

  据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贾世杰的英语口语说得特别好,有外国客人造访博物馆的时候,贾世杰经常会出面帮忙接待。

  据贾世杰本人讲述,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很认真地学习过英语,四级、六级都是一次性通过。受益于英语成绩好,考研及应聘工作全都很顺利。包括这次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所查阅的资料,都是通过英语翻译的。

  受一位好朋友影响,他曾学习了好长时间的阿拉伯语。进入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之后,他接触过伊斯兰墓碑,因为上面有很多阿拉伯文,又重新开始学习阿拉伯语,是通过看网上的教学视频自学的。他说,阿拉伯语和汉语、英语的语系大不相同,通过观看外国视频学习起来很吃力。自己现在所了解的,也只是一些浅显的阿拉伯语。但当看到湖南津市市文物局发出的悬赏信息时,贾世杰一眼认出古印度金币铭文属于阿拉伯语,然后着手研究破译。

  在破译那批古印度金币铭文之后,纯粹是出于兴趣,贾世杰继续查阅资料,了解到很多关于古印度金币铭文的知识,包括铸造时间、地点、方法、有关人物、历史以及背后的一系列故事。

  贾世杰老家在山东,在毕业后选择到海南工作,除了自身的机遇外,还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我爸说海南特别好,一星期不用擦皮鞋,他们非常支持我。”提及家人,贾世杰说,虽然离得远,不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但父母的支持理解,就是贾世杰工作的动力,好在家里还有位姐姐,也算是让他“无后顾之忧”。每年过年的时候,贾世杰都会回家陪伴父母,平时也多打电话联系,而且父母也会来海南旅游,现在交通网络都这么发达,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