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是海南农业生产主力军 农民老矣谁种地(图)

21.10.2015  16:08

  “6199部队”,并非是一个真实的部队番号,而是半开玩笑地用来指代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和老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农民工大潮背井离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闯过高考独木桥留在城市就业,真正留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随着年龄的增大,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目前,我省200多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60后仍旧是主力军,从事了多年农业生产的他们虽有丰富的农种经验,却与当下倡导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有些格格不入,思维固化、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农民老矣,尚能农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地“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就业,我省一系列举措正试图破解农民老龄化问题,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尴尬的探索

   高效增收新品种 无奈老农不买账

  老年农民思维较为固化、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宁愿选择自己熟悉的经济效益不高的作物,也不愿尝试新品种新技术

  最近几天,澄迈县老城镇白莲居委会澄迈之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家元总是愁眉苦脸,专做圣女果育苗的他,本该在这农忙季节里忙得不亦乐乎。

  “说好的种植圣女果,等到快下苗时却好多人反悔,谁碰到这事恐怕都开心不起来。”面对记者,吴家元“大吐苦水”。原来,当下正值圣女果下苗季节,趁着近两年圣女果在市场上价格的节节攀升,吴家元开始发动周遭村民一起加入圣女果种植。但临近下苗,许多本来有着浓厚兴趣的村民却还是选择了更稳定也更熟悉的水稻、豆角等作物。“经过两年多的嫁接培育,合作社的圣女果种苗品质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初上市那一批,每斤可以比市场价高出一块五!

  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这样的农作物本应是农户种植的首选,但农户就是不选它,原因何在?

  记者在白莲居委会下辖的美文村、罗驿村、沙吉村等地走访发现,得益于澄迈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村子本身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在当地取得了长足发展,“老城·白莲美丽乡村带”也伴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声名日盛。但反观传统农业,大多数农民仍选择水稻、豆角、叶菜等容易种植,经济效益却不高的作物,而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也多是年龄较长的农民。

  据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省农业人口571.29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6成以上,劳动年龄内316.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214.11万人,超过年龄而参加劳动的人口数约为22万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海南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处长夏勇开认为,我省农村劳动力正不可避免地出现老龄化趋势。“在200多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60后仍旧是主力军,从事了多年农业生产的他们虽有丰富的农种经验,却与当下倡导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吴家元常开玩笑说,如今在地里耕作的都是“爸爸妈妈”一辈的农民,年轻人向往大城市,鲜有回乡务农的人。但作为其中的“少数派”,2008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海口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从事种苗培育,用他的话来说,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要把学到的本事用来建设家乡。

  但现实的残酷却给他浇了一头冷水。“老一辈的农民,其实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向他们推广圣女果种植,在没有看到实际收益之前就放弃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水稻、豆角,确实很难。”吴家元坦言,受制于此,合作社推广种植的圣女果一直保持在200亩左右。

   思考:

  这像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夏勇开解释,想要老一辈的农民改种他们不了解的作物,就要拿出实际效益来,但规模上不去、产量上不去、品牌打不响,农民很难会顶着市场风险贸然改种。但反过来看,想要扩大规模、打响品牌,不发动农民种植,也很难做到。

  夏勇开认为,思维开放、接受能力强、善于利用信息渠道、了解市场,这样的农民才应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奇怪的现象

   村里的人想出去 外面的人想进来

  村里的年轻人忙着出去打工,荒了土地。外地年轻人想进村承包荒地,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捞金

  “你看看这一大片玉米地,等收获了,又大又黄还香甜可口,在市场上可畅销了!”文昌市抱罗镇东苑村,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户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事实上,这些玉米并不属于她,而在五年前,这片玉米地甚至根本不存在。

  “这样的种植面积,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而且眼前这些玉米地,5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荒地。”东苑村党支部书记林明秋说。为何无人问津?从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户身上便可见一斑:玉米地里忙碌的身影,很多都是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年轻人不愿种地,都选择外出打工。”林明秋说,留在家里的农户,都象征性的耕作着自己的几亩薄田,不少农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人管理,也就出现了不少无人种植的荒地。

   那这片将近300亩的玉米地是谁在种呢?

  2010年,来自武汉市且在当地农产品市场打拼多年的陈四清、陈柏清兄弟将眼光瞄准了作为全国菜篮子的海南。“当时到海南走了一圈,发现有许多闲置的土地没人耕种。”弟弟陈柏清告诉记者,通过对接农户、政府,敲定合作之后,他们以每亩250元的价格,首先在东苑村租下了数百亩的土地。如今,不仅是东苑村的300亩土地,在整个抱罗镇,从闲置土地变为以玉米为主集中种植的土地有将近1500亩,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解决了土地闲置等问题。不仅如此,陈氏兄弟还在当地广泛聘用劳动力,衍生出的农业合作模式,也给其他拥有闲置土地的乡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说到底,其实我们也是农民,不过按照现在的说法,我们叫‘新型职业农民’。”陈柏清笑道,在武汉的打拼,为他们积累了不少市场、信息、物流渠道,借助这些,他们将文昌收获的玉米分销至省内超市及武汉的高端市场,反响良好。受益的也不仅是陈氏兄弟,林明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年前,村里的人均收入在3800元左右,如今只要负责收玉米,一天的收入就能超过100元,这么明白的账,大家算得也清楚得很。”除了增加农户收入,东苑村周边养牛的人家也多了起来,原因也是这玉米地。“收获后的玉米秸秆,我们免费提供给养牛户做饲料,剩下的就地打碎,育肥土地,做到物尽其用嘛!”陈柏清笑着说。

   思考:

  外来客商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在我省并不少见,三亚市的芒果种植园、东方市的香蕉种植园等,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发展模式。

  仔细了解过后不难发现,这些前来发展农业的外地客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年龄偏小,以青壮年居多。当这些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解决了部分农田闲置问题、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自问:为什么会有农田闲置、为什么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上不去,而当外地的年轻人来海南发展农业的时候,我们的农村年轻人去哪儿了?为什么外来的农民“会种田”,我们能否培养自己的新型职业农民呢?

   农民老矣尚能农否 观念够新年龄无碍

  50来岁的农民,种植思维、技术都已基本定型,来到大学学什么?

   学政策,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经营

  在我省提倡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当下,这些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该如何破解?

  对策,当然也有。

  “做了一辈子农民,现在也有机会当一回大学生了!”话音刚落,立即引得周围的人一阵大笑。在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这样一群人在校园里尤其显眼:50来岁的年纪,一身标准的农民打扮,他们是来自儋州当地的50多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进入大学校园,是为了参加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承办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短短15天的培训,或将彻底改变他们对“农业”的认识。

  50来岁的农民,种植思维、技术都已基本定型,来到大学学什么?“学政策,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经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高秀云说,当下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越来越趋向单一化,且随着农民年龄的不断增大,还将朝着低效的趋势发展,这对于我省农业而言,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举办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正是旨在开拓传统农民的视野,改变相对传统、低效的农业种植方式,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一个人的力量小,一群人的力量大。”夏勇开认为,虽然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偏大,但他们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农业种植经验,只需要引导一个新的方向,传统农业也能焕发活力。而经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学员,则会努力成为当地的农业转型带头人,利用他们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发动人力、自然资源,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等产业,将一个产业分工化生产,提高产业转型速度。

  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关键,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转变。在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当地村民钟志惠便做出了表率:从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结业后,他主动砍掉了家里种植已久的一片橡胶林,发动村民们种植木瓜,同时开展林下养殖,从同样的土地上谋取不同的经济利益。

  高秀云认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很大程度上整合农村零散、老化的劳动力资源,让他们在新的生产体系内发挥最大的活力。从已经完成的几期培训来看,虽然参加培训班的农民都以60后为主,却不影响他们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农民老矣,尚能农否?”夏勇开笑着自问自答:“只要观念够新,年龄不能阻挡。

  就在去年,包括海口、万宁、澄迈、三亚、儋州、临高、琼中、昌江、定安、屯昌在内的10个市县被纳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300个示范县中。我省随即印发了《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于全省同步铺开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计划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老年农民拥有丰富的务农经验,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他们从育种、销售等并不熟悉的生产环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耕作于田间

  事实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并不是只有我省在面对这样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07年,美国农业普查结果便显示,美国农场主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了57.1岁。而在农业大国日本,在2009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农业从业者中,65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已达61%,老龄化非常严重。而我国在2011年,就已经形成了农村老龄化高于城市的城乡老龄化倒置格局。但反观美、日两国的农业生产,似乎并没有因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受到威胁。原因何在?

  “美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完善,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的国家,仅仅是这两点,就能够弥补他们在农业劳动力上的短缺。”夏勇开坦言,目前我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这也凸显了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状下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今年8月,海南省农业厅派出调研团,专程赴福建、四川两省考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试点,通过汲取闽、蜀两省的先进经验,开展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示范区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省已于今年开展的5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示范区中,建设田头综合服务站、实现社会服务综合化,是重要的建设内容。

  “虽然作为当下务农主力的是60后农民,他们的理念、技术或许都有所落后,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也拥有最为丰富的农业从业经验。”夏勇开说,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前,受制于各种原因,农民被动地守在耕地上,负责着除种植外的育种、销售等他们并不熟悉的生产环节,但通过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将会从这些环节中解放出来,专心耕作于田间,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由被动变为主动,减轻农民务农难度的同时,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在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座谈会上表示,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能够解决目前我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计划,至2017年底我省争取探索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循环、综合利用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

  记者还从今年海南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培训班上了解到,中央财政配套了7900万元,加上省级财政配套的2000万元,近亿元的资金将被用于我省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当中,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我省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找回流失的农村青年

  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就业,“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落地,将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现代青年农场主,激发农村青年的创造活力,同时提高创业兴业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随着政要夫人们的到访,琼海市官塘镇北仍村一夜之间火了起来。来过北仍村的人,一定对村子优美的自然环境、大气的北仍客厅和浓郁的草寮咖啡印象很深。了解北仍村的人都知道,草寮咖啡的老板王秋香,是在放弃了大城市稳定收入的前提下返乡创业的。

  无论是努力读书考上大学,还是年少离家外出打拼,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让离开农村往往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选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的同时,一个个了解农村的人才也逐渐远离农村。留守的“6199”部队,造成了如今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委会主任李巨川曾感叹,如今的农村,与其说是缺乏人才,不如说是留不住人才。“有机会去大城市,好不容易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谁又愿意回来呢。”李巨川深有感触地说,而村干部又老龄化严重、思想固化,失去了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家致富的作用。

  那又是什么吸引了像王秋香一样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呢?答案是“就地城镇化”。

  得益于琼海市“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升级,且随着琼海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农村。用一位返乡农民的话说:“谁不想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城市的服务,还能赚大钱呢?

  “农民的外出务工,或者外出求学,折射出的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夏勇开认为,倘若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回流,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我省在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就业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今年4月底,一个为激发农村青年创造创新活力、吸引农村青年在农村创业兴业的举措开始在我省落地,这个名为“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旨在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现代青年农场主,激发农村青年的创造活力,同时提高创业兴业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之培养成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培训对象年龄限制在18岁-45岁,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纳入培训范围,并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计划,将有助于改善我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才匮乏等问题。

  此外,随着我省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有序推进,截至9月30日,全省已测量农村耕地面积为600.66万亩,已颁发经营权证书103447本。得益于此项工作的推进,有利于土地的有序流转,许多闲置或者种植效益较低的土地能够有机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来管理。在合作社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土地确权后还应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虽将对我省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都将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农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吴家元、王秋香们。”夏勇开开玩笑道,当农民真正被当做一种职业、当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还会担心有太多的年轻人走向农村。 (记者 刘笑非)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