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现身海南政府工作报告 释放了哪些信号?

28.01.2016  09:35

      原标题:"国际旅游岛+"现身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信号?

      1月26日上午,一个绝对的新词“国际旅游岛+”,出现在省长刘赐贵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着墨不多,只有两处提及,一处是:“落实‘互联网+’战略,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促进各次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另一处是:“……重点促进旅游消费。制定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

      记者注意到:这是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首次提出“国际旅游岛+”概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就在海南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利用好海南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足见“国际旅游岛”分量之重。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为今后五年海南发展提纲定调的两会上,“国际旅游岛+”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背后到底释放了哪些信号?着实耐人寻味。

      什么是“国际旅游岛+”?

      关于什么叫“国际旅游岛+”,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详解,也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2015年的一个明星词汇:互联网+。

      2015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来听听“鹅厂厂长”马化腾的理解:“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当然实际催生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等等。

      由此推及“国际旅游岛+”,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起点下的海南,将结合“互联网+”,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在充分梳理总结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得失基础上,充分发挥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相关政策用好用足用透,进一步与国际知名的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水准对标,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捆绑打包,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促进各次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海南“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什么叫“总抓手”?推进一切工作,都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重要考量。

      6年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给海南量身裁定的六大定位,广泛涉及文化、生态、农业、科研、物流……早就远远超出了狭义上的旅游业范畴。

      由此可见,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跳出旅游看旅游,打造海南旅游业的“3.0”升级版,本来就是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完全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抓手”的论述,完全契合国务院《若干意见》“六大定位”的期望。

      国际化+精细化+标准化,“融合”“跨界”……在海南日报观察员看来,“国际旅游岛+”的推演,恐怕离不开这些关键词。

      为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国际旅游岛+”?

      海南日报观察员注意到,涉及“国际旅游岛+”的论述,第一处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十三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明确将“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作为“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之一。

      第二处表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2016年工作安排”中,论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时,明确将“制定实施‘国际旅游岛+’”作为“重点促进旅游消费”部分的举措之一。

      一言以蔽之,着墨不多,分量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