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析】国内文化科技融合的主要发展模式!

10.10.2017  08:43

  国内文化科技融合?主要发展模式解析

  ——以上海、深圳、北京为例

  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创意和创新与产业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文化科技产业。文化科技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它并不是简单地在科技产业中加入文化元素或在文化产业中添加科技的含量。凡是在文化科技产业中高速发展的企业,正是那些对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以及市场运作都有独到见解的企业,因此做好“文化融合科技”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的文化产业得益于“文化科技的融合”已在某些国内先进城市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那么,国内文化融合科技主要发展模式与经验有哪些呢?梳理如下:

  1709263317.png

  一、上海模式

  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而且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新的载体和渠道,文化科技融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文化+科技”模式的大力推广带动上海市文化产业经济增加值剧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科技企业代表。世博会+高博会,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缩影。虽然上海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模式取得实效,但在意识、深度、广度及方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使二者实现完美融合,如何抢占文化与科技融合研究的制高点。上海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三网融合;实施云海计划,打造文化云、政务云等;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上海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重大突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要实现重大引领,并且最能适应民生的需求、最有普惠价值,必须跟网络相结合;在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文化产业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实现重大突破,也必须要依靠网络,因为未来文化产业最有发展潜力的是与网络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而与网络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往往又是与科技相融合的文化产业。于是上海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要达到总体目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三是努力攻关并掌握一批为上海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四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1709261176.png

  二、深圳模式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将观念变思路、思路变项目,项目落实到人,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进程。深圳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人才融合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可以说是一群科技人在从事文化产业,领导层中有90%以上的人出身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不过,在华强的6000名员工中,也有大量从事文化产业——包括电影、电视、动漫、演艺、创意、主题公园经营等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所以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有人才融合。人才不融合的话,科技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科技工作,文化行业的人从事文化工作,最终生产出来的要么还是传统的文化产品,要么还是传统的科技产品。而高度的人才融合,则意味着企业或者产业从主观上就开始融合在一起了。

  第二,产业融合

  产业不融合,科技是科技、文化是文化,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起来,就像水和油一样,即使放在一起,也是两种液体。而产业融合了就了不得。据报道,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占到了20%。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科技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推动是自动、自觉的。另外案例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它是最早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概念的集团。他们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开发了大型演艺动漫主题公园,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加科技的新兴业态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广东深圳华强集团除了有20多个公司,还设立了一个研究院和一个设计院。研究院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的需求开展研究,研究人员的专业、创意都是直接面向文化生产的。

  第三,市场融合

  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层面来讲创意创新,更多是指创造出原先没有的东西、没有的门类。比如说电影《阿凡达》,是第一次运用3D技术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影片,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种。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深圳在项目运作中首先瞄准科技再进行文化包装,然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意销售出去。市场融合之后,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可以借助于很多国粹的东西,外国人看起来很新鲜。但要真正融入他们的文化理念,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国际规则。迪斯尼产品包含了一套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它们能进入世界各地,是因为背后有很强的一套科技在支持。华强现在卖产品,也是把设备和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输出,而靠的是产品背后的科技含量。

  第四,融合发展需要融合支持

  如果支持层面没有融合,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由于是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方式,所以在准入、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上级支持的,尤其是系统内外的融合支持。对于一些融合发展方面的尝试,深圳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些融合支持。

  第五,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还有就是文化企业寻求科技武装,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深圳的一批印刷企业和动漫企业就是走了这样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雅昌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印刷品生产的文化企业,为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他们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提供高端印刷服务以及高仿真的艺术品复制,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雅昌艺术网。深圳图书馆则是与科技企业合作,采用现代科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街区24小时图书馆系统,创造了集约化、智能化、个性化、便捷性于一体的新兴图书馆形态。到2010年底,24小时图书馆将达到140台,未来2到3年内将有400台。除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便民举措外,还将向全国各个发达城市推广。

  通过人才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把产业做活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景非常大,可以把中国文化产业从低端提到很高的层面上,让我们企业从低产值卖到了高产值。

  1709267213.jpg

  三、北京模式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日益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北京海淀制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在发展定位、产业空间、政策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产业领先发展、企业实力雄厚、品牌影响深远、人才竞相集聚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门类选择上

  海淀区发挥优势,搭建具有首都和海淀特色、同步全球的产业体系,实施“1+4”产业布局,即全力发展数字内容和数字装备这一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和工业设计等四个文化科技型产业。

  在物理空间提供上

  海淀区对全区的产业空间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将全区划分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及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配套服务支撑,这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将为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物理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上,一方面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如加快实施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清华科技园分园、东升科技园二期等的建设拓展;另一方面重点建设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等,在演艺、艺术品交易等领域重点突破,形成“一道五园三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重点企业打造上

  海淀区实施两大工程:一是实施“亿元企业打造工程”,通过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塑造知名企业品牌等多项举措,做强一批细分领域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实力强、产值高、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实施“创业创新扶持工程”,通过打造专业创新工场、扶持构建虚拟产业集群、推动原创成果产业化等措施,扶持原创、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培养出若干创新企业集群。

  在政策措施保障上

  海淀区将借鉴中关村“1+6”政策,吸纳国际发展经验,适时出台人才服务政策、文化金融扶持政策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门槛,激发和释放企业的生产力、人才的创造力。此外,海淀区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资源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重点搭建投融资、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数字版权国际交易、中介服务、展览展示等五大服务平台,向各类文化科技机构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服务。

  在科技需求上

  把握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大力发展基于大文化背景的新型服务业态,发挥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强化北京在工业设计、数字动漫、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等文化科技领域的优势,针对科技作用明显的工业设计、数字内容(包括数字影音、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细分行业,研发所需要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如消费电子、汽车、服装行业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多媒体内容制作与传输技术等),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创产业的互动发展融合发展。

  具体有:

  (1)数字多媒体压缩、传输、播放技术;

  (2)数字产品转换编码技术;

  (3)分布式多媒体内容搜索与内容管理技术;

  (4)数字多媒体存储(包括网络存储、海量存储)技术;

  (5)视频多媒体点播系统;

  (6)有线电视数字化技术;

  (7)媒体版权保护技术;

  (8)互联网出版及数字广播电视的监测管理技术。形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北京文化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