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四)

24.06.2016  00:48

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四)

 

 

海南慈善惠民医院惠民医疗团队:   

义诊六年,足迹遍布200多个乡镇   

 

 候选医护:海南慈善惠民医院惠民医疗团队 

 推荐人(单位):海南慈善惠民医院 

 投票编号:3010

 

 ■  本报记者  马珂

  6年,车程30多万公里,走过200多个乡镇,义诊6.2万余人……这一连串数字意味着在巍巍五指山下,海南慈善惠民医院惠民医疗团队为省内中部地区贫困患者坚持免费治疗的信念。

  6年前,为切实解决海南省中部地区100多万贫困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五指山市人民医院)的基础上挂牌成立海南慈善惠民医院。该院不限病种,为中南部地区五指山、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琼中等七个市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民政确认的低保边缘人员和当地政府、民政局确定的其他特困群众提供慈善惠民医疗救助服务,开展免费治疗。

  “起初,我们以为免费看病政策实施后,病人一定会主动到医院来。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省慈善惠民医院医保办、惠民办主任黄光星说出了医院成立之初的“想不到”。

  由于贫困老百姓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可以免费看病这个政策。即使知道了,很多患者也没有能力走出大山。

  “既然老百姓来不了,那我们就走下去。”黄光星说,海南慈善惠民医院自此成立了惠民医疗团队,团队成员由医院各科室医护组成,每个月用一周时间到7个市县最偏远的乡镇和村落去,为老百姓义诊,并将义诊过程中急需治疗的贫困患者接回医院开展免费治疗。

  这一接就是六年,从未间断!“一路走来,比我们想象中艰难得多。”黄光星坦言。

  “刚开始时,老百姓根本不相信我们可以提供免费治疗。”省慈善惠民医院对外发展部主任巫根说,不止老百姓不相信,有些乡镇干部也不相信。医院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一遍遍解释,一遍遍说明来意,一遍遍沟通,最后才能促成一次义诊。但是,义诊的过程也并不轻松。

  眼科主任周华丽是省慈善惠民医院参与义诊次数最多的医生,她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义诊中,医护人员常常要在狭窄破旧的车厢里挤坐几个小时,经常会遭遇爆胎。有的时候,医护人员都要跟着推车。

  为了给最需要的群众送去免费医疗义诊,医护人员选择到最为偏远的地区去。“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去昌江王下乡义诊。暴雨过后,山路塌方,一路惊险,我们都不敢看车窗外的悬崖。”周华丽说。

  在两天的采访中,惠民医疗团队成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落了泪。他们并非为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哭,而是为贫困患者对免费治疗的渴望,对医疗团队的信任和嘱托而感动。

  周华丽永远忘不了在昌江王下乡那次义诊中,一位80多岁的老阿婆独自一人生活,多年的白内障,让她两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得知医生到村里免费义诊,老阿婆让人带着自己找到了医生求治,恳求医生:“求你们救救我。

  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5年,6年来,医疗团队的车行驶30多万公里,奔赴我省中南部7个市县207个乡镇免费送医送药、病种筛查及政策宣传,成功救助惠民病人2万多例。

  每个数字的背后,记录着惠民医疗团队的艰苦足迹,记录着医护人员光脚淌水奔赴义诊的决心,记录着医护人员顶着烈日为病人免费治疗的奉献。

  在黄光星的笔记本里,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医生抱着一位清瘦的老人。这位老人腿脚不好,到不了义诊现场,团队里一位年轻医生就把老人抱到现场。后来,老人获得治疗后病情好转,那位医生去年却因病去世了……谈起这个故事,黄光星默不作声,许久后才大声地说,“惠民医疗团队脚步不能停!

 

 

符少汝:    多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   

 

候选医护:符少汝      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师 

推荐人(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投票编号:  3012

 

 ■  本报记者  徐一豪 

  特约记者  王伟  通讯员  符福辉

 

  “来,让阿姨看看,哪个地方疼你就说啊。”6月5日下午,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二科来了一名患急性肠炎的男孩,医师符少汝给了孩子一个甜甜的微笑,非常熟练地为其诊断。然而,回到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她却时常泪眼迷蒙。

  坚强与脆弱,笑容与泪水,若不是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你不会发现符少汝的“两面性”,大多数情况下,她展现给同事、患者的是笑容可掬、冷静沉着。然而,当谈及家庭和亲人时,她会忍不住流下泪来,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心底深深的内疚。

  今年53岁的符少汝,1987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1994年调入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从医29年,她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作为医生,我自认称职,但作为母亲,我并不称职。”符少汝说。

  “非常敬业!”谈及符少汝,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俊华,用这4个字评价这位共事了20年之久的老同事。他告诉记者,符少汝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为了工作,她牺牲了太多,很少有机会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符少汝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一个尚在读初中。“他们已经长大,但成长的过程我参与得很少。”符少汝说,因为工作忙,她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孩子们多少有些怨言,但时间久了,都自己学会独立了。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符少汝的嗓子有些沙哑。原来,她此前患有声带息肉,手术后没有痊愈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以致落下了病根。“当时医生叮嘱术后要静养两三个月,尽量少说话。但是院里医生少,离不开我,跟病人交流时哪能不说话呢?”符少汝说。

  符少汝工作很敬业,工作中始终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白沙许多老百姓很穷,一些人患病后本可以治愈的,却因为没钱治疗而放弃了。”符少汝说,这让她无比心痛,在平时的诊疗中,她特别注意帮病人减轻负担,尽量使用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让每一位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她的业务能力很强,现在是我们医院内二科的学科带头人。”刘俊华说,20多年来,符少汝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从一名普通内科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并将内二科从普通科室打造成医院的重点科室。同时,还通过传、帮、带,手把手教导,将一批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医生培养成了骨干力量。

  一次,符少汝收治了一名不明原因贫血的老年患者。老人近两年来出现乏力、味觉消失、口腔溃疡等症状,曾多次到上级医院检查未能查出病因。符少汝在诊治过程中,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老人血常规中红细胞的体积明显大于正常,临床症状酷似巨幼细胞性贫血。对症治疗4周后,老人痊愈出院。出院前,老人握着她的手,感激不已。

  良好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业务能力,高尚的医德医风,让符少汝获得了医院领导、同事和患者的认可。多年来,她获奖无数,先后获得了白沙“三八红旗手”“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称号。去年,她又获得第六届海南省医师奖。

  符少汝说,以前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作为医生很自豪,如今医患关系紧张,更需要恪守本分,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

  “将心比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会获得好的回报。”她说。

 

 

吴大永:    为全村1700多人建“健康档案”   

 

候选医护:吴大永  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委会卫生室医生 

推荐人(单位):儋州市卫生局 

投票编号:  3011

 

 ■  本报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郭树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18年,他一直在村医这个岗位上坚守。全村1700多人,他不仅一一建立了“健康档案”,更将村民的健康装进了心里,除了在村卫生室坐班,还主动上门诊治。

  他,就是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委会卫生室医生吴大永。今年5月,40岁的他,刚刚获得第六届海南省医师奖。

  吴大永中等身材,脸上常常带着微笑。几乎每天,他从上午7时30分开始上班,中午休息一下,一直工作到22时30分。村民深夜发病,他不是在村卫生室提前准备,就是直奔患者家中进行诊治,风雨无阻。

  “一次,晚上11时,孩子得病了。当我们赶到村卫生室,吴医生还在办公。”茶山村村民王洁颖告诉记者。

  2014年1月的一天,凌晨1时,刚刚躺下休息的吴大永接到电话称,村民钟某发病,情况危急。这名患者患有肺气肿、肺心病,曾住院治疗,因受凉急性发作。吴大永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赶忙起床穿好衣服,背起药箱,摸黑赶到病人家中进行抢救,使病人脱离了危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村里的低保户叶某庭,因患偏瘫,多年来在家中无人照料,且经济十分困难。吴大永得知后,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他免费治疗。

  吴大永来到那大镇茶山村工作后,立志于救死扶伤,把村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这些年来,他从不向病人收出诊费,即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这样。对手头拮据的患者,他先治病,等患者经济条件好转后再还,有时甚至一分钱也不收。行医以来,他为贫困村民免费治疗费用达数万元。但是,他自己的家境,却并不宽裕。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吴大永的医术越来越娴熟。记者在茶山村委会卫生室看到,卫生室里坐着不少等待打针的村民。其中,一名7岁的小男孩患了感冒,身体不舒服,妈妈带着来到卫生室。在和小男孩交谈的过程中,吴大永熟练地在手臂上为他打了针。男孩并没有咧嘴哭喊,而是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工作中,吴大永探索出治与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除了为患病村民精心治疗,他还坚持每季度在村里举办一次医疗常识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天热时如何做好清洁卫生,如何安排饮食,如何防范中暑;孩子预防接种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

  谈起村民的健康情况,他如数家珍:茶山村共有1760人,其中有190位老人、156名高血压病人、49名糖尿病人,以及295名育龄妇女。

  频繁的入户走访、上门服务,吴大永对村民的健康数据非常熟悉。采访中,吴大永指着办公室里一摞摞整齐的档案袋说:“这都是近年来慢慢建立的全村‘健康档案’资料,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在档案里都有记载。

得益于健全的“健康档案”信息,吴大永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精准地为村民服务。84岁的村民王四妹患有高血压,吴大永每月都要给她量两三次血压并提出保养建议。得知记者来村里采访,精神矍铄的王四妹阿婆连声说:“吴医生是个耐心细致的人,有他的提醒和治疗,我的身体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