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绝不讹钱”带来的社风反思

09.12.2014  04:41

  近日,郑州一骑摩托车小伙,不慎追尾一骑电动三轮的七旬老太,二人摔倒在地。在路人为小伙捏一把汗时,老太说:“幸亏天冷我穿得厚。你咋样,没啥事吧?”“小伙子在外打工不容易,咱绝不讹人。”随后,乐呵呵地骑车走了。许多微博为老太点赞,有的打出“良心!七旬老太被撞倒:没事,咱不讹人!”的标题。也是,自从2006年著名的彭宇案发生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诸多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助人为乐扶老人反被讹钱的事,网络还掀起“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讨论,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也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警示。

  这种倒地讹钱的现象和我们平常遇见的“碰瓷”有点像,不过二者的动机程度不同:碰瓷是有意为之,而倒地后讹钱是无意倒霉后的“捞一把”。春晚的小品虽然敲了一下人心之钟,却不敌这次郑州老太来的实际,“幸亏穿得厚,你没事吧”“小伙子在外打工不容易,咱不讹钱”,听着是多么贴心理解的话啊,众多网友的点赞推崇也就不奇怪了。相比之前的“徐老太”“蒋老太”,这位老太太树立了一个“相互理解,体谅,不苛刻为难”的思想典型。

  当然,凡事都不能一棍子打死,虽然大多数是“坏人变老了”的翻版,但也有例外。有的“讹钱”事件兴许是确有其事,“肇事者”借着舆论放大委屈;有的是老太太确有苦衷,借着一次摔倒,解决一家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不能跟着媒体“任性”地吹一边风,也不能大谈特谈“道德良知”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前一阵子北大法学女大学生的一个演讲蹿红网络,说的大致是“我们90后能做什么呢?我们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坚守我们的底线和原则,选择做一个好人,不要让自己变坏,这就是存在的最大意义”。我想,每逢遇到这类事,我们应该选择这样的原则,或许你还可以保持一定警惕,留一些证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郑州老太的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除了做人原则之外,还有媒体的报道倾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面旗帜,倘若随波逐流,盲目“投其所好”,制造不良的舆论声势,让我们对社会的信任又减少一分,那么就愧对这份职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