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小学周边“五毛食品”泛滥 添加剂严重超标

15.03.2015  17:11

  在海口市一些小学,放学铃声一响,许多小学生便将校园周边卖零食的商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买的多为5毛钱一包的小食品,吃得津津有味。这些“五毛食品”外包装多标有“QS”认证,有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看似“合格”的“五毛食品”到底安全吗?南国都市报记者连日来走访调查,发现这些“五毛食品”的批发价只要2毛多,部分“QS”认证在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根本查不到,厂家电话也打不通,其中一些“五毛食品”竟加入多达13种食品添加剂。健康专家提醒,常吃这些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损害孩子身体健康。

   记者走访

   校园旁“五毛食品”多都是面粉加料调制成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两名3岁左右的小孩因吃了五毛钱一包的辣条,导致口腔溃烂住院治疗,“五毛食品”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农垦二小、琼山一小、海口市第十三小学、山高小学等多家小学发现,每每放学,学生涌出校门便围着校园周边的商铺购买零食吃。“手撕牛肉”、“宫爆鸡丁”、“香炸羊排”……这些外包装亮丽、光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的零食都仅5毛钱/包。每家商铺都有20多个品种,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都是用面粉面筋做成颗粒状、片状以及条状,所有的“五毛”食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麻辣味居多,并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香味。

  在琼山一小门口,一名在校门附近打扫的环卫工人边扫地边告诉记者,“你看看这一地的‘五毛食品’包装袋,就知道有多少学生买了。”

   大多家长不让孩子吃一些孩子买来“偷偷吃”

  12日,记者在琼山一小附近采访时,发现这样的现象:购买“五毛食品”的小学生,在走过文庄天桥时,就会把刚购买的五毛食品吃完,而没有吃完的,也会放到书包内藏起来;而其他学校购买五毛食品的小学生,同样会在学校附近吃完。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三名正在校门口旁吃“五毛”食品的学生。其中一同学称,“我爸是不允许我吃这些的,如果拿回家吃要被骂的。”记者追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偷偷吃?该同学笑说,“大家都在吃啊!味道也很香,还辣辣的。”

  接送孩子放学的符女士告诉记者说:“我是绝不允许孩子吃这些食品的。”她的女儿今年读二年级,此前一包同学给的五毛食品,当天就上吐下泻发高烧,检查是急性肠胃炎。

  采访中,也有少数接送孩子放学的家长不反对给孩子购买“五毛”食品。接送孙子的老人陈先生称,这些零食外包装有生产日期、厂址等很正规,吃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成本最低0.25元/包部分“QS”认证查不到

  记者随机购买了11种“五毛”食品。记者首先根据11种食品外包装上的QS认证码,登录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对厂家的QS信息进行了查询,发现其中三家显示“信息有效”,五家企业显示“记录存在备案”,另外两家显示“无记录”,其中一家广州潮安县的生产企业因外包装上无QS认证无法查询。

  据一小卖部老板透露,这些“五毛”食品从水产码头进货,或业务员直接上门送货。记者以小卖部老板的身份,联系了一家位于湖南的玉×食品生产企业的客服电话,称想进货销售。一名女子称,一款鱼仔产品为600包/箱,售价为150元/箱。“你们的价格这么低,吃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该女子称,他们从事食品生产十多年了,产品供不应求。

  600包150元,意味着经销商拿到的最低批发价是0.25元/包,除去运费和利润,五毛食品成本价格如此低,用什么做的让人存疑。

   部门行动

   无法提供相关证照商铺“五毛食品”被扣

  13日中午,记者在琼山一小附近走访发现,该校周边销售“五毛”食品的商铺有6家之多,当时正值放学,很多学生都涌到这些店铺购买零食,所买的几乎全是“五毛食品”,少则一包,多的四五包。

  记者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了反映。当天中午,海口市琼山区食药监局、琼山区食药稽查大队以及中山食药监所的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对琼山一小附近销售“五毛食品”的商家进行突击检查。

  在靠近校门的一家店内,执法人员随机对货架上一款名为巧芋软糖要求商家提供相应的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以及检验报告,但对方找了半天都无法提供出来。“我们也只是随便进了一些来卖,之前也要求供货商提供相关的证照,但对方一直未提供。”该商行陈老板称,店铺内所进的零食有数十种之多,也不可能每一种食品的证照都拿到。而在另一家小卖部内,记者看到,该店销售的零食达数十种之多,随机选择几样问及相关检验合格证时,对方称“找不到了”。

  当天,执法人员对数家商铺的零食一一排查,筛选有问题的,并对商家无法提供出厂家相关证明及索证索票的“五毛食品”进行查扣了。当天查扣了一批软糖、奶糖、巧克力等。并对其他一些商家所销售的“五毛食品”责令下架,暂停销售。

  现场食药监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会督促商家提供这些产品的营业执照、许可证和检验报告单,如果商家在规定时间内补齐相关证明,扣押的食品将原封不动退还,补不齐的食品有必要的话将送检,如不合格将销毁。”

   生产企业多在外地送检周期长查处有难度

  为何“五毛”食品多次被媒体曝光,但学校周边仍有销售,屡禁不止呢?

  海口市食药监局食品流通处一工作人员称,“五毛食品”的厂家多在外地。“平时我们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看清外包装上是否印有“QS”标志,即质量安全标志,以及相关生产厂家、厂名厂址等信息。”该工作人员说,而像一些“五毛食品”生产企业在当地工商、食药监部门均办理相关的证照,是有生产资质的。

  琼山区食药监局食品科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他们曾多次对学校周边的小卖部进行检查,“五毛”食品大多数是外地一些小企业生产,一些商家还是能够提供出部分“五毛”食品相应的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以及检验报告。“有了这些,说明厂家是有证生产,是由当地的相关部门颁发了证照,也有QS认证。”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唯一担心的是,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企业“持证”生产不合格的“五毛食品”,销售到海南,这就使得他们执法存在难度。

  对于这样的食品,监管部门需通过抽样送检,确定食品中的确存在食品添加剂超标等不合格情况,那么才能作为执法依据,对销售商家进行查处或下架处理,而不能因为其价格低认为这样的产品有问题。

  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五毛食品”种类繁多,要送到省级检测单位检测,时间最快也要一个月,这也给执法上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检测出有问题后,才能着手查处,由上级部门牵头追查源头。

   专家提醒

   “五毛食品”添加剂多多

   儿童长期摄入影响健康

  除了少部分“五毛食品”,大部分的“五毛食品”则能查询到QS认证、厂名厂址等信息,但这样就说明“五毛食品”能放心食用吗?

  在一包名为“手撕素牛肉”的“五毛食品”外包装袋上,记者看到,该食品配料共有6种,而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到了13种,其中包括甜蜜素、水溶性姜黄色素、碳酸钙等,记者不禁疑问:这吃的究竟是零食还是添加剂?

  海口市食药监局生产处一负责人介绍,不少市民对于食品添加剂有所误解,并不是说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对人体无利,使用过量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这要求厂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不能超范围超量使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不排除一些小作坊或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提高口感,在食品中过量添加或超范围放入食品添加剂。“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食品本应加糖,却加了甜蜜素或糖精来代替。”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仍属成长阶段,长期大量食用这样的食品,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健康专家李丽萍告诉记者,这些“五毛食品”成本太低,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卫生难有保障,孩子们吃了很可能患病。

  李丽萍提醒广大家长,“五毛食品”里面有大量的色素、食品添加剂等,长期食用会沉淀在小孩的肾脏等,从而产生重大危害,还可能导致孩子厌食等症状。她呼吁,抵制学校周边的五毛食品,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学校也应担负相应责任,政府职能部门更要对其“出手”。(蒙健 林文泉)

   新华调查

   “五毛食品”中的“任性”添加

   廉价“问题食品”你敢吃吗?

  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大牌的山寨食品,添加剂“任性”添加……记者近日走访山东、河南等地农村发现,廉价问题食品泛滥横行。

  “3·15”前夕,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德州市庆云县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是周边几个县市的食品集散地。一位干了10多年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廉价食品有1元一包、5角一包、1角一包的。“小学生一般都买5角一包的。”

  记者在一家“童乐食品”批发店看到,店内货架上摆放着糖果、膨化食品、饮料等上百种。有的小食品已过了保质期,依然摆在货架上。店主告诉记者,现在一天给各地超市供货400多箱,每箱利润2元,一天盈利有800多元。“干就没有亏的,六七百人的小学,一年最少能赚10来万元。”

  而河南豫东地区一名小食品从业者告诉记者,除了面粉、食用油和辣椒,这些食品大量使用各类调味料和添加剂,为了口味,完全是人为“任性”操作。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3日公布了近期对山东六市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食品店抽检的“五毛食品”抽检结果,检验样品包括方便食品、糖果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等品种。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集中在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甜味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及防腐剂(苯甲酸)超标,违规添加柠檬黄、日落黄等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批次样品糖精钠的单位含量超标近10倍。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师程振倩表示,廉价食品受孩子欢迎,主要是因为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食欲。“为了取得一定的口味和鲜艳的颜色,(不法厂家)就大量使用着色剂、甜味剂等添加剂,有些甚至是非法添加物。”

  近几年,不少省市加大了对儿童食品的监管力度。但是,不合格的小食品为何依然屡禁不止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小食品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在于行业门槛低,市场利润高。在一些乡镇、村庄,小食品作坊甚至已成当地的经济支柱。(据新华社)

   记者走进“五毛食品”生产厂家

   “史上最牛零食”辣条调查

  “辣条”,最近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零食”。

  这种袋装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却出现在几乎所有菜市场、小卖部的货架上,在网店里也卖得十分火爆。其消费群体数以百万计,主体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人们不禁担心,“辣条”卫生吗?记者赶赴辣条生产集聚地,对此展开调查。

  “火得不得了”VS“脏得不得了”

  “小学生的必备食品,童年的记忆。”对囊中羞涩的学生族而言,小包装辣条是“便宜又好吃”的美味。记者走访北京、河南等地十余所中小学校,发现校门口的小卖店里都摆满了各种品牌的辣条。

  “买了一百包辣条,有钱,就是任性”“好吃到停不下来”……在新浪微博里,这些拿辣条开涮的段子层出不穷,吸引不少原本不知辣条为何物的人纷纷下单网购,多款辣条产品销量过万。

  去年下半年,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爆出了一张格外抢眼的图片。一包在国内仅售5毛钱的辣条,在美国却以超过10倍的价格售卖。

  在知名度飙升的同时,有关辣条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却从未停止。

  “脏得不得了。”这是不少受访者对于辣条的第一印象。网友“潮汐君”宣称,自己亲身实验试吃十包辣条并记录下整个过程,“全部吃完大约用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从晚上7点一直腹泻至深夜12点,次日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而在亚马逊网站上,一些外国消费者留言表示,吃辣条后出现腹泻等症状。

  辣条无外乎由“面粉+辣油+食品添加剂”制成。原料如此简单的小食品,为何会招致“不卫生”的质疑?记者发现,网上热销的辣条中有十余款厂址都在河南境内,网购了13个品牌的辣条后,记者依据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地址,按图索骥开始走访。

   服装厂里辣条“藏猫猫”

  抵达河南的第一天,记者首先对郑州市及新郑市周边的辣条生产厂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出人意料的是,多处厂址已是“人去厂空”,而包装上所留的联系电话,多半是空号或暂停服务。

  在郑州市二七区侯赛乡,记者来到一家名叫“启明食品厂”的厂址前,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当地村民说,厂子早在两年前就拆了。然而,记者买到的该厂生产的“鸡不可失”牌调味面制品,标注生产日期却为2014年9月。

  “要找辣条厂,你闻味道就能找到,老远就是一股香精加辣油的味。”按照当地人告诉记者找辣条厂的诀窍,在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里,记者果然闻到了浓重的辣条味。然而,走近了记者才发现,厂门口挂的牌子却是一个服装厂。那辣条味从何而来呢?

  进入厂区,记者发现在制衣车间的侧面隐藏着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辣条生产车间。厂房门口散乱地堆放着废弃的锅炉和水管,一口硕大的铁桶里,散发着奇怪气味的红黄色粘稠液体已经凝结成块。紧挨辣条厂库房的拐角,居然还有一家小型玩具加工厂,一名工人正在给玩具滑梯喷漆,迎风飞散的油漆微粒不时飘进辣条厂库房。

  临近中午,不时有女工从辣条厂的员工通道进出上厕所。紧邻厂房的蹲式厕所里,遍地污水横流。从厕所出来后,这些女工都急匆匆跑回厂房。记者跟随一名女工进入厂房,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从厂房的员工通道到生产车间,要先后途经更衣室、清洗间、消毒间,然而这些原本应该隔离的区域,大门全部敞开,女工未作任何消毒跑进车间。

  在调味车间内,记者看到刚刚压制好的辣条被投入调味炉里着色上味,最后落到地上的蓝色塑料箱内,并由工人推送到包装车间。这些蓝色塑料箱上满是又黑又亮的油渍,显然很久没有清洗。

  包装车间内充斥着呛人的辣条气味,近百名女工正在这里进行封装,令人吃惊的是,那些刚刚上完厕所的女工连手都没洗就径直回到工位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都是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由于长时间接触辣条,双手被浸得泛着红色的油光,一些人的手指出现红肿甚至溃烂,缠着颜色各异的布条继续工作。对于记者“为什么不戴手套”的疑问,这些女工表示,戴了手套笨拙,封装慢,想多完成计件量就得徒手操作。

  这样的生产环境生产出来的辣条能合格吗?记者找到了这家食品厂的老板。老板称“其实在微生物这一块,我确实自己心里没底。但如果进来要洗手,上个卫生间要换个衣服,就不好招工。”

   “狡兔三窟”隐蔽生产为哪般

  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11年5月,河南省内53家辣条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全部被北京市食安委下架。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对郑州、漯河等4个省辖市调味面制食品核查工作进行了督导,并对一些企业依法处理。然而记者调研发现,为躲避执法,一些企业或改名,或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非法生产,并形成了利益链条。藏身于偏远乡村的“黑工厂”“小作坊”成了挖不净的“毒瘤”。

  根据外包装标注地址,记者辗转来到了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冉家村。一进村口,满村都飘着辣条的味道,走近源头记者发现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全部用高墙围上,墙头上甚至还装有摄像头。一家制造辣条的企业为何如此守备森严?记者来到尉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想了解这家企业的状况,希望执法人员能与记者一同前往实地查看,但却遭到了主管副局长张鹏的拒绝:“全县仅有6名执法人员,都在下乡,要不你们明天上午再来。”就在记者刚离开质量技术监督局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食品厂院内嘈杂的机器声瞬间安静了下来。

  在遍布全国的辣条中,质量不过关的究竟占多大比例?目前尚无精确统计。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抽检情况显示,15款辣条上榜不合格产品名单,不合格项目包含酸价、菌落总数、柠檬黄等。(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