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后海口垃圾“爆棚” 垃圾填埋场转不动(图)

04.08.2014  09:40

 7月31日,在海口海甸五东路横沟村附近的路段,临时堆放的各类垃圾堆成小山高。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如今,海口街头,仿佛已经找不到台风“威马逊”肆掠的踪影,一切已经恢复正常。可倒掉的树木、锯掉的树枝,依然清晰可见。

  这些作为“园林垃圾”的残树断枝去哪儿了?

  他们的量约有2.5万车次之多,至今仍堆放在海口城郊3个临时垃圾堆放点,等待着处理方案。

  而台风后,从7月19日到28日,海口共产生出生活垃圾6.28万吨。这个量,相当于正常情况海口一个月的垃圾生产量。这些生活垃圾则被强行塞进了海口市垃圾填埋场。

  如此巨量的垃圾,考验着海口的垃圾处理能力。

   生活垃圾10天产出一个月的量

   额外增加园林垃圾2.5万车次

  8月3日上午,一辆蓝色的垃圾装载车沿着“盘山公路”,吃力地往上爬。司机吉师傅使劲踩着油门,盯着坑坑洼洼的道路,丝毫没有留意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臭味。

  这“”便是海口市垃圾填埋场,一车车垃圾运来这里,逐渐堆积,最终成了“”。

  吉师傅从台风后的第二天开始往这里运垃圾,每天凌晨4点开始上班,直到晚上10点或更晚才能下班。

  “10多天来,几乎都没停过。”吉师傅已经记不清到底运了多少垃圾,他只记得,“工作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垃圾。

  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副场长张传贤工作了21年,也说“从没见过”。据他粗略计算,“按照填埋空间估算,从7月20号到31号,运过来的垃圾占地近10万立方。19号比较特殊,城区交通中断,运过来的只有100多车。

  10万立方是个什么概念?

  “这个量相当于平常50天的量。”突然说起来,张传贤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最多的一天,一下子运来了近5千吨垃圾。而我们填埋场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仅为1000吨。

  南国都市报记者从海口市环卫局拿到的数据与张传贤的“估算”接近。

  据统计,海口市环卫系统从19日到28日,清运出生活垃圾6.28万吨。

  海口市环卫局副调研员莫怀忠解释说:“海口正常情况一天垃圾量约1700吨。按照这个数字算,这10天垃圾的产出量就等于海口一个月的垃圾生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不包括园林垃圾,即清理出的“残树断枝”。据估计,这个量在2.5万车次左右,至今仍然堆放在学院路延长线、高坡村、新埠岛等临时堆放点。

  莫怀忠说:“在平时园林垃圾都是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这部分便是额外的部分,也是处理难题。

  垃圾填埋场“吞下”海量垃圾

  垃圾运输车排队最长达500米

  18日,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横扫海口。位于颜春岭的海口垃圾焚烧发电厂运气不好。大风将发电厂汽轮机厂房房顶吹破,厂房内泡水。老城电网被毁坏,发电厂只能暂停发电。

  该厂生产部经理负责人说:“直到22号左右,其中一个机组才恢复发电。而另一个机组恰好检修,还要等10多天才能检修完成。

  这也就意味着,台风后产生的大量垃圾,几乎都得靠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处理。

  从20日开始,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开始迎来垃圾处理的高峰期。副场长张传贤记得:“很多车辆排队,从山顶排队到了下面的大马路上,足足有500多米。

  那几天仿佛就是一场遭遇战。

  张传贤说:“垃圾如敌人,被一辆接着一辆运送过来,我们必须把这些‘敌人’及时消灭,否则将影响整个海口和澄迈的垃圾处理速度,也势必将影响整个城市的灾后恢复。

  为了保证垃圾快速准确入场,张传贤和工人们的午饭都只能从老城打包后带到垃圾山顶边指挥边解决。

  “我们工人几乎都守在上面,一刻都无法离开,我们一走,上面的垃圾运载车就会炸锅的。”张传贤记得清楚,其中好几天由于车辆太多,到了中午吃饭,大家只能把盒饭带到垃圾作业平台去,“大家就在山顶就着垃圾发出的臭味吃饭。吃不下去,也将就着吃。

  由于填埋场人手有限,几名老家在文昌龙楼、罗豆的工人,也放弃了回家。虽然家中的房子倒了、被水泡了,可工人都放弃了第一时间回家救灾,而是陪张传贤一起奋战在消灭垃圾大军的战役中。

  从7月20日开始,700多辆垃圾运输车,平均日进场垃圾4到5千吨,是平常工作量的5倍多。12天后,直到31日,海口市大部分生活垃圾才被转运完毕,被强行塞进了垃圾填埋场。

  然而,园林垃圾却是个例外。

  园林垃圾仍堆放在临时存放点

  焚烧、粉碎都“很艰难

  8月3日中午,南国都市报记者来到了学院路延长线,看到了堆放在此处的园林垃圾。大量的树枝、树干混杂着堆放在一起,面积足有一个足球场大。

  就在这一堆堆园林垃圾旁边,住着一户人家,他们靠收购废品为生。对于堆放在旁边的园林垃圾,他们显得不以为然,“现在已经不让倒了。

  不过,也并非没有担忧。一位大姐说:“这些树枝、树叶虽然没有气味,但是担心火灾啊!万一有个烟头啥的扔进去,那就烧起来了。

  莫怀忠也注意到了,“担心的就是火灾。可是现在又不好处理。”这个问题让莫怀忠感到“头痛”。

  之前,也曾有园林垃圾被运送到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张传贤记得,“当时有10个轮的大卡车运来园林垃圾。倾倒的时候,由于树枝挂着,很难一次倾倒干净,影响着整个场地的速度。

  当时,正是填埋场作业的“高峰期”。张传贤不希望“倾倒园林垃圾影响整个进度”,而更重要的考虑是:“根据垃圾填埋场的填埋规范,园林垃圾不应该进行无害化填埋。

  这也就意味着,这2.5万车次的园林垃圾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处理。

  目前能够想到的就是两条路。莫怀忠介绍,一个就是焚烧。但是必须得把这些树枝、树木锯短,锯成100厘米以下的段,就可以拿到垃圾焚烧厂进行发电。不过由于量太大,这样起码需要两个月。其中还涉及经费的问题。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就地粉碎,莫怀忠认为这也是一个较好的处理办法,“但是环卫系统没有这样的机械。

  据悉,目前具体的处理方案相关部门仍在研究制定中。

  反思:垃圾处理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一场强台风就是一场考验,考验着整个海口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垃圾的清理、转运、处理同样如此。

  “海口并没有设立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转运点。台风期间,江东垃圾转运站、白水塘垃圾转运站停运。这给垃圾清运造成了很大麻烦。”莫怀忠说,“台风后,考虑垃圾清运问题。于是设立临时转运点,争取尽早运出城内垃圾。可尴尬的是,选点却遭遇了麻烦。

  莫怀忠不无感叹地说:“在这方面,我们的应急预案依然有待完善。

  此外,则是清运能力问题。

  台风后,金贸街道办工委书记林山带领人员跑到街上清理倒下的大树,“首先碰到的就是工具问题。我们只能拿菜刀、斧头去砍树。清运车辆也缺乏。

  美兰区环卫局在总结经验时也特别提到:设备设施比较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垃圾运输车辆不足,清运压力大,且垃圾清理主要靠传统作业模式,即靠人工铲挖、人工装车,清理工作效率低、时间长。

  最终,面对不断增加的垃圾量,海口市环卫不得不租借500多辆10轮大卡车进行垃圾清运。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我们应急设备不足。”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应急机制,在碰到紧急情况下,能够紧急调运物资、工具等。

  垃圾处理终端、垃圾处理方式的完善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今,海口大部分垃圾处理依然靠填埋,部分垃圾靠焚烧发电。

  看着不断增高的垃圾填埋场,张传贤有些担心,“如今,这山已经是当地第二高的山。这里是雷区,如果‘山体’增高,就有雷击危险了。

  2001年,海口市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营,设计年限10年,如今已经超期使用4年。

  “最多再坚持一年。”海口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不无担忧:“我们必须选新的地方了。不然这里就会出现问题。

  海口焚烧发电厂的扩建工作已经开始,不过投入运营依然需要时间。

  对于灾后所出现的大量垃圾,海南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强调,清运时仍要分类进行,才能提高处理的效率,变废为宝。“比如,树枝树叶等有机垃圾,可以将之粉碎,变成有机肥。大的树枝,如果还未枯死,可锯下来运到城市周边的苗圃用来培育新的树苗。

  虽然艰难,但提倡垃圾分类仍然是一条最好的出路。这条路,任重道远,唯有从平时做起方可。(记者敖坤党朝峰实习生杨若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