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杰德秀,织出来的“彩虹”与梦想

19.05.2016  21:00

  结伴走在西藏壮阔河山之中,沿着夏日迤逦的雅江,我们偶遇了一片阡陌交通的沧桑古镇——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不似江南古镇的小巧精致,却多了雅江赋予的豁然之感。

  杰德秀在藏语里意为“口齿伶俐”,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围裙之乡”、“氆氇之邦”,也是西藏八大古镇之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杰德秀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小商品集散地,有来自尼泊尔、锡金、缅甸等地的商人经营日用品,并把此地特色手工艺品远销国外,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物币交换、物物交换的贸易中心。

  “啪啪、咚咚,啪啪、咚咚”,走近杰德秀镇的一处院落,特别的韵律从不远处传出,是放鞭炮吗?显然不是,原来院子里面就是有名的杰德秀围裙的纺织房,几名藏族阿佳正全神贯注地踩着木踏板,递着梭子。只见机梭在他们手中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中间是织机绷紧的经线,纬线横过来一道就压紧一下。一道又一道,一种颜色到另一种颜色,五彩的邦典(围裙)就在这千丝万缕中现出真容。

  23岁的美女丹增卓嘎和母亲嘎日是这里的当家人。起初,嘎日只是纺织些邦典贴补家用及供孩子上学。2002年起,嘎日开始专门在家里纺织邦典,并雇了6个人帮忙,慢慢地,噶日作坊越做越大。由于工艺精美、质量优良、品种丰富,噶日生产的邦典越卖越好,供不应求。2006年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噶日成为了这项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7年,在政府扶持下,噶日家创办了编织邦典的专业合作社,不到几年的功夫,合作社从小变大,订单、物资交流会等渠道都打开了,邦典不仅销售到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还远销尼泊尔、不丹及欧洲。她说:“现在,一年的纯收入基本能达40到50万左右,年利润超过了10多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富起来的噶日没有忘记乡亲们,她召集家乡的妇女到合作社一起纺织邦典,参与的人从原先的几名到现在固定的25名。她们农忙时可以回家干农活,农闲时过来织围裙,增加家庭收入。出勤率高的一个月基本工资有两千多,织成一条邦典另给80元。近些年,连日喀则等地的妇女也纷纷过来学艺,最多时可以达到60多人。

  但作为传统手工艺,怎样应对现代技艺和潮流的变化,如何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命,这是杰德秀邦典纺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答案我们从年轻的旦增卓嘎那儿看到了端倪。旦增卓嘎从13岁开始跟着父母学习编织技艺,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卓嘎开始独挑大梁。为做好传统民族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顾客需求,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需求,卓嘎考虑推出更多精致、多元的产品,目前已经有围巾、披肩、挂毯、藏式包包等10余种新产品。卓嘎向我们介绍道:父母都没出过远门,但自己去过内地的很多地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邦典这种手工技艺,自己曾去参加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展会,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现在,卓嘎会用微信朋友圈推广销售自家产品,未来,卓嘎希望越来越多的了解邦典,将邦典编织技艺这项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不断地传承下去,织出更多的“邦典”和梦想。

  涨姿势:杰德秀镇的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便产自于此,而杰德秀的邦典纺织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杰德秀围裙纺织的工序较多,从一堆羊毛到七彩的邦典,需要经过捻线、染色、织造等10多个步骤。邦典的纹样是横的,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置,具有粗狂明快的风格;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

  (西藏新媒体山南行  索朗次仁 段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