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古村历史悠久依山傍水 300余棵见血封喉树环绕

10.09.2014  15:48

      原标题:见血封喉树守护悬崖古村

      龙江乌什村的见血封喉古树群是一大特色

      龙江乌什村正在打造农家乐

      龙江乌什村龙皇庙坐落在悬崖边

      南渡江,从山岳起源穿行而下,一路跌宕起伏至定安段后进入缓流区域,绵延的江水浇灌出富饶的土地和耕作文明,围绕南渡江两岸的许多古村落,从古至今生产生活都与这条江水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近日沿着南渡江澄迈段溯源探访,走进了澄迈县金江镇龙江乌什古村落。这个拥有300余棵见血封喉古树的小村落,以其自然、纯朴的村容村貌和美丽传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祖先让我们遥数中原,

      因为孤岛,所以愈发需要雄心;

      时代让我们向前奔腾,

      溶入大海,就是一色海天。

      驾着扁舟,南岛汉子,

      不论天海茫茫,哪怕电闪雷鸣。

      走过来,先民,接上去,后生。

      那滔滔江水奔向黄河,奔向长江,

      告诉华夏,海之南,有一条江;

      告诉中华,天之涯,有一群男人……

      300余棵见血封喉树绕村

      从金江镇起航溯源而上,不到10公里,便来到了一个古渡口边。从古渡口拾阶而上,便来到了这座毗邻南渡江畔的小村庄——龙江乌什村。龙江乌什实际上是两个自然村庄,龙江村和乌什村紧挨在一起,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龙江乌什村了。

      龙江乌什村曾是澄迈县赫赫有名的“红色村庄”。早在大革命时期,冯白驹、马白山和冯平等革命志士就曾在该村进行革命活动。江边这个不起眼的古渡口,曾是澄迈的红色渡口。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共产党地下党员从这个古渡口进入敌军控制区域,一些亟需的物资也是从这个渡口运送至六芹山革命根据地的。

      进入村落,先被吸引的首先是江畔东岸石壁上那片高耸云天的参天古木林,这片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林均有几百年树龄,裸露地面的树根形似龙爪,树冠树枝弯如龙角,因此龙江村的村民们把这片悬崖称为龙头山。在悬崖边上,还有一处石壁形似一张椅子,相传是“龙皇”坐着乘凉的地方,所以叫做龙椅,把村名叫做龙江。

      沿着古木环绕的小道而下,来到了悬崖边上的龙皇庙。龙皇庙悬崖下的这段江面被称为龙江潭,龙江潭碧波粼粼,时不时可见清澈江水下鱼儿溯游。峭壁上,凤凰花开红紫争艳,让人流连忘返。

      关于龙江潭的来源,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陈氏始祖自明代洪武年间搬迁至此,毗南渡江,以种养捕鱼为生。陈氏后人看到南渡江边水蓝草绿,便买来几头水牛,在江边牧养。不久,一头母牛产下一头全身长满白毛的小公牛,小白牛长大后,经常潜入江中游玩,累时就游到水中间的那块石头歇息。

      有一天,小白牛在江中玩耍时遇到了江蛟,与之搏斗,天上乌云密布,雷雨交加,波涛四起……待风平浪静下来时,只见一条龙翻滚着往天上飞去,长长的尾巴渐渐地收缩得无影无踪。思牛心切的主人忙潜入江中寻找心爱的小白牛,在江底只见到一条伤亡的蛟,小白牛再也找不着了。以后,只要刮风下雨,村民隐约看到有龙浮江面,他们认为,小白牛是在江中与蛟相搏斗,战胜后便成仙登天当龙皇去了。因此,人们在江畔东岸建起了一座龙皇庙,安龙皇神位,拜号为“思牛潭府——圣赫龙皇”。

      每逢干旱季节,人们都拿着供品到龙皇庙去祈祷,祈求龙皇降雨以保生产。人们把江畔称为龙宫潭,江中那块小白牛游玩歇息的石头叫做牛印石。

上一页 | 1 2 3 4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