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暖宝宝" 揭秘古代宅男"御寒神器"

26.12.2014  16:25

  【解说】入冬之后,光临南京的寒流一波接一波。当大家还在为是否供暖争论时,不妨先走进博物馆,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在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就有一批古代冬季专用品:加热汤羹的温碗、后来演变为“烫壶”的手炉、可以加热的抄手砚等等这些传世的老物件,展现了祖先抵御寒冷的智慧。

  【解说】12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涛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古人用的加热砚台,王涛告诉记者,与今天化学试剂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烟、松烟、胶等,严格地说,墨水并不是液体。墨块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后,是以胶体的状态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南京历来是中国文教中心,读书人云集于此,自然要想办法应对南京寒冷的冬天。

  【同期】南京博物馆 工作人员 王涛 我们都知道古人要磨墨写字,非常费劲,如果是天冷的话,这个墨当你花了很长时间磨成墨汁以后,却很容易冷凝,那么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看到这个抄手砚,它下面是空心的,就可以把蜡烛放到里面去,一边在上面磨,下面有火在加热,这样的话,这个墨汁就不容易冷凝。

  【解说】同时王涛还向记者介绍了古人捧在手上的“手炉”,这几个手炉采用镂空的工艺,表现了古建筑窗格的效果,并点缀着梅花、燕子等吉祥图案,炉身上也雕刻了纷繁复杂的纹饰。古人把烧红的木炭放进火炉中,通过手炉的盖子散发热量。古代,无论皇族贵胄、还是士农工商,手炉是各个阶层都非常青睐的“暖宝宝”。同时古代还有很多“宅男”,他们也有自己专用御寒神器

  【同期】南京博物馆 工作人员 王涛 根据这个花纹我们推理,它很可能是用在古代的学子,读书人他的书房里面,比如说他写字写得很起劲,比如说他看书看得很投入的时候,他的家里人给他煲了一碗汤,然后又怕影响他学习,就放在旁边,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解说】记者看到,青花温碗的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的结构。但瓷器无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导热。因此,要在“”里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浸泡在开水中。有了这件温碗,寒冬腊月中,读书人就不必担心刚出锅的饭菜转身就变凉了,同时,也不用出门去厅堂吃饭,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安心当个宅男。这些神奇的御寒物品也吸引了市民的关注。

  【同期】南京市民 徐先生 我觉得这个手炉还是蛮有意思的,原来古代人还有这么多御寒取暖的神奇的东西,加热的那个砚台,应该是吸取了一些教训,就比如说墨汁会凝固这个教训的基础上的一个发明,还是很接地气,非常棒的一个创造。

  记者 王苏毅 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