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基地:中国“饭碗”支撑 促进海南农业结构调整

10.06.2015  20:49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繁基地建设。今年4月,省委书记罗保铭考察三亚时指出,南繁基地事关国家种业安全,袁隆平院士在南繁基地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推广。海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服务国家大局,全力支持南繁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我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并借力提升海南本地农产品品质。

  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也在考察三亚时表示,南繁育种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全力支持,做好服务保障。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海棠湾育种基地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科研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新的科研与旅游胜地。

  今年6月,三亚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三亚市2015年农村工作意见》,将筹建国际种子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推进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实验基地和袁隆平国家水稻公园建设,启用海南国家南繁研发中心暨公共试验服务平台。

  核心提示

  6月,全国29个省(市、区)8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5000多名农业专家、学者带着成果陆续离开海南。在此前的9个多月里,他们带着新技术、新品种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海南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加代、鉴定、繁育、制种等科研生产活动。

  这种活动,也就是“南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的70%均由南繁育制,每年冬季带着全国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汇聚于此,因此南繁基地被誉为种业“硅谷”。

  然而,美国硅谷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汇聚而吸引了上千家企业聚集,成为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王国;与之相较,南繁种业“硅谷”,并未像美国硅谷一样,因为科技而聚集一批企业,形成“种业王国”或“农业王国”。每年9月,农业科技随着南繁工作者的到来在海南聚集,随着他们6月的离去而散去,科技聚集的能量并未发挥。

   南繁带来了什么

   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

  5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换代,且每次品种更新增产幅度都达到10%以上

  登上三亚南滨农场宿舍楼顶,以此为中心环视360度,玉米研究中心、登海种业、鹤壁农科院、登海良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玉米育种单位的南繁基地依次进入眼帘。每年3月,这里的玉米进入了收获期,可以看到穿着白大褂的育种人员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穿梭在田间。

  这不是普通的玉米田,这里汇聚了“浚单20”、“登海605”、“良玉99”、“京科968”等最新研究出来的高产良种玉米。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餐桌上玉米更丰富了;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则意味着面积和总产均居“三大主粮”首位的玉米发展有了品种保障。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5000多名育种人员像候鸟一样飞来海南三亚,一待就是半年。他们的目的不是惬意地在海滩或在热带雨林中漫步,而是为了一粒粒小小的农作物种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说,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海南丰富的光热资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内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种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据悉,5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换代,大大缩短了内地农作物品种自然改良时间,且每次品种更新增产幅度都达到10%以上。因此南繁基地也被称为中国育种“加速器”。

  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用春介绍,近年经过南繁加速品种选育的优势更加突出,空间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南繁作物种类扩展到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烟草、蔬菜、西瓜、哈密瓜、豆角、辣椒等30余种,此外还正向水产、动物禽畜、中草药、花卉、果树、食用菌等新领域不断拓展。

   中国对外农业交流的平台

  海南20万亩南繁基地,不仅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正在促进着世界农业发展

  2015年4月,一群老外在三亚南繁基地超级稻百亩示范田内,一边观赏,一边啧啧惊叹。观赏的是,正在海风吹拂下如海浪般的稻穗,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没有想到水稻的产量能够达到这么高!”来自尼泊尔的亚达夫惊叹道,在尼泊尔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200公斤,而在中国,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450多公斤,试验田最高亩产量更是让人惊叹。

  5月9日,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水稻专家对这片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三亚海棠湾百亩示范基地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941.79公斤,打破海南历史最高纪录。

  南繁,汇聚着中国顶尖级农业科学家、最新农作物品种和最新农业技术,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专家前来学习取经,成为中国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经过南繁的种子也走出海南岛,漂洋过海,在国外开花结果。

  “目前印度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有250万公顷,产量达7吨/公顷—10吨/公顷,比常规稻平均每公顷高出1吨的产量。”印度杂交水稻专家依希库马说,对于印度的粮食安全来说,杂交水稻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政府还将进一步推广。

  海南农业科学家也带着种子到海外进行援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经将哈密瓜、洋香瓜、冬瓜、辣椒、空心菜等24类60多个品种瓜菜带到了刚果(布)。

   促进海南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海南种植的冬季瓜菜品种90%以上来自于南繁基地,让海南农业走向热带高效农业

  每年的冬春季节,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瓜菜种植基地里,绵延数百米的钢架大棚此起彼伏,一个个哈密瓜拉弯了藤蔓。

  乐东佛罗镇种植户石挺姣之前靠“做海”生存,前两年和亲戚合伙,种植了100多亩哈密瓜。她说,“每造哈密瓜亩产在7000斤左右,一年种三造,从10月到次年的4月,正好与新疆相反(7月到9月上市),所以价格不错,每亩年产值有5万元,扣除成本,每年每亩利润有3万元。效益比打渔要好。

  历史上,海南从未种植过哈密瓜。哈密瓜进入海南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海南从事哈密瓜南繁育种时,选育出适合海南种植的品种,并且研究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让哈密瓜“南移”,实现了哈密瓜在海南高产高效。如今,哈密瓜在海南已发展到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值20个亿。

  海南也从南繁获得了不少经济效益。柯用春说,南繁直接推动海南冬季瓜菜的发展,目前海南种植的冬季瓜菜品种90%以上来自于南繁基地。

  30年前,通过南繁带动三亚南滨农场成功试种商品黄瓜后,海南冬季瓜菜迅速发展,直接推动海南冬季农业结构调整。如今,海南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让海南农业走向热带高效农业。

 [1]  [2]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