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基层的“转化率”

08.08.2016  01:02
  “精确掌握‘城中村’流动人口信息,过去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现在,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因为,我们有了一个事半功倍的‘神器’。”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滨湖派出所副所长李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娜所说的“神器”,是南宁市公安局在全市出租房安装使用的实名制联网门禁报警系统。安装该系统后,租客通过刷身份证进出楼栋大门,系统会自动记录身份信息,并上传至公安机关信息系统后台比对,比对结果自动推送给民警。李娜介绍,滨湖派出所管辖的“城中村”琅西村七组安装这套系统仅一个月,民警采集流动人口信息量由700余名上升到1700余名,发案数同比下降50%。

  近年来,南宁市公安局针对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机关强、基层弱”现象和基层民警反映的信息化技术“不好用、不能用、不愿用”问题,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警为标准,从实际出发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向基层转化,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以基层需求为导向,解决“不好用”问题

  2015年年初,南宁市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分头到基层所队,开展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专题调研。“上级业务部门纷纷开发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各类警务系统平台都要求基层推广使用。民警办理一起案件要分别填报多种电子表格,采集一条信息要分别录入多个系统,这样的信息化应用并没有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负担。”基层民警反映的问题让南宁市公安局党委班子陷入思索。

  基层所队是公安机关第一线战斗实体,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低决定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成败,直接影响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必须把信息化从‘高大上’的‘神坛’请下来,融入民警工作生活,符合实战需求。”南宁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唐斌说。为此,南宁市公安局重新调整了全市公安科技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一切服务实战、一切为了应用”,对可能新增基层负担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律暂缓上马,从顶层设计开始,一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一面抓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成战斗力。

  针对警务系统平台众多的问题,南宁市公安局研发了“警务易搜”平台,让民警可以一键搜索全网各系统、各平台中的人员、物品、事件等信息,实现信息“一站式”集成应用。“警务易搜”平台试运行后,南宁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处在听取民警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6次完善,使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使用更加便捷。

  “现在采集人员信息,只需用手机软件扫描一下对方身份证就完成了,后台自动比对,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精准度高。”南宁市公安局兴宁分局腰塘派出所民警黄礼告诉记者。黄礼所说的手机软件是南宁市公安局推出的“绿城微警”手机客户端。民警通过“绿城微警”,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快速查询人、车信息,几秒钟便可得到比对结果。该客户端安装在民警的智能手机上,民警无论走到哪儿,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掏出手机收发指令、处理信息、办理业务。记者看到,黄礼的手机还关联着他的“微信社区警务室”,覆盖辖区1万余名用户。

  除了“绿城微警”外,南宁市公安局还相继推出了“绿城警民通”“车管家”“智能户证大厅”等手机客户端,全面推行“微警务”,打通了信息化建设成果向基层应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基层应用环境,破解“不能用”弊端

  记者在青秀分局向阳派出所、中山派出所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南宁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派出所也建设了可视化指挥系统,对辖区治安实行动态化管控。但是,由于受制于应用权限,信息化作战效能一直无法充分发挥。比如,使用“天网”系统,派出所只能查看本辖区的视频监控信息,嫌疑人一旦离开本辖区,就得跨辖区、跨部门调取视频资源,破案线索往往因此中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宁市公安局以信息化基层应用为核心,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警种壁垒,减少层层审批的行政环节,为民警“画出”实战应用最短路线。市局在满足高端分析研判的同时,向基层充分下放各个公安信息平台使用权限。获得市局授权后,派出所的视频指挥室可以查询全市1万余个高清监控摄像头、高清卡口画面,为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指引和技术支撑。

  7月8日,两名犯罪嫌疑人在新竹路盗窃了一辆电动车。向阳派出所接警后,通过可视化指挥系统在极短时间内还原盗窃过程,不到24小时就人赃并获。而中山派出所自今年2月以来,运用视频导侦破获案件3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为群众挽回损失3.8万元。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派出所辖区的警情同比下降33%。

  同样受益于打破壁垒、权限下放,南宁市公安局合成作战平台焕发出强大实战效能。基层民警梳理辖区发生的案件,通过合成作战平台对嫌疑人作案特点、活动轨迹等进行分析串并,将侦查视野拓展到全市乃至更广,实现打团伙、破串案。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全市破获刑事案件数同比上升53%,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9%。今年第二季度,南宁市群众安全感排名跃居全区第四。

  为解决基层公安网络运行速度缓慢的问题,南宁市公安局去年对公安信息网进行大提速,建成了市局到基层所队千兆网络、到分(县)局和支队万兆网络、到自治区公安厅双万兆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全市22个入城治安检查站以及会展中心、展览馆的60个安检口、现场办证点,均在1秒钟内自动完成人员身份、车辆信息核查比对,累计比中、抓获在逃人员38名、吸毒人员129名。

  激发基层应用热情,革除“不愿用”旧习

  南宁市公安局把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绩效考评、干部任用等紧密结合。2015年,全局25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以上机操作的方式参加了信息资源库查询、警综平台操作、综合信息分析研判等信息化应用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提拔任用。在当年7月开展的基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信息化应用分值占到考试总分的三分之一,一批信息化应用技能娴熟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对全局信息化应用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为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体现基层的需求,南宁市公安局建立了“基层提出需求—市局帮助研发—共同推广应用”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模式,市局专门在分(县)局和基层派出所设立信息化建设联络员,联络员可以随时联系市局科技信息处,及时反映基层应用中的问题和需求。2015年,南宁市公安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5个信息化项目,全部是基层单位提出需求。今年7月21日,南宁公安进一步启动“智慧警务”建设,48个项目在立项前全部进行了详细的基层调研论证。

  此外,南宁市公安局积极鼓励基层单位和民警开展“微创新”,建立面向基层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由市局拨出经费、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基层开发信息化实战应用工具。2015年,经侦支队侦办的一起特大诈骗案经法院判决后,要依法向受害者返还被骗资金。由于受害人达7300余名、涉案资金达1.12亿余元,如果按照传统的“面对面”模式返还,费时费力。办案民警研发了网上涉案资金处置平台,将涉案资金处置由“面对面”转变为“键对键”,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