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电单车闯入慢道圈 海南慢道系统建设存困扰

13.05.2015  10:16

      城市慢道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我省慢道系统建设尚存诸多困扰

      慢道何以踩准幸福的步伐?

      市民在海口西海岸慢行道上跑步锻炼身体。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海口市民开展骑行活动,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本报记者古月摄

      日前,我省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旨在通过配套建设和更新改造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这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居民的绿色出行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从2015年起,我省所有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主、次干道要设置具有足够通行能力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形成适应慢行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

      此外,意见要求海口、三亚两市要专题研究加快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堵车问题,局部路段可采用地下地上立体交通网的方式解决。并建设连接公园之间、社区之间的绿色连续开敞空间,构建社区绿道、交通路网绿道、公园绿道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三级绿道网络。优先打造城市内的交通路网绿道及各社区之间的绿道系统。

      有市民评价这个实施意见目的是“提升海南居民的生活幸福值”。

      事实上,海口近年来已通过建设慢行系统,为公众保留了更多公共空间和资源,为宜居城市增添了重重一笔。不过,在构建社区和城区交通路网之间的慢行系统还相对欠缺,针对慢行系统的设施和服务还有待跟上。

      慢道建设有什么作用?

      保护住了海南的江、河、湖、海、景区、公园等公共资源

      海南是什么时候开始为骑行创造条件的,大多数市民不太清楚,只隐约记得本世纪初,海口市政府和西海岸沿路单位共同整理环境卫生。杂草除尽,美丽的大海露出了面容,不久这条鲜有机动车的沿海道路上出现了骑车锻炼身体的市民。

      2009年,《关于在海口建设滨海、滨江及沿绿地(社区)步行、自行车绿色慢行通道系统》的政协提案,建议将海口市海景、江景、山景、公园绿地等连接起来,使沿途“路不断、绿不断、景不断”。

      此时,海口已经具备建设慢行交通的良好基础,从东海岸至西海岸有:滨江西路,沿南渡江西岸而建可以看到优美江景;新埠岛(海岸线);海甸岛环岛路;万绿园海口湾岸线;越过海口港,是长达18公里的西海岸带状公园,由此通过南海大道和绕城公路,经绿色长廊可到达火山口公园。

      这份提案上交不久,海口聘请专业设计院开展了《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并同步进行第一期10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

      时至今日,上述当时认为可以修建慢行交通系统的区域,大都实现了愿景。南渡江边的滨江西路慢道、环海甸岛的碧海大道慢道、万绿园至海口湾的慢道,滨海大道往西18公里海岸线旁的慢道已成为不少市民骑行、步行的好去处。

      “相对而言,海口的慢行系统建设走在了全省最前面。”海南自行车协会教练谢春桔认为,环主城区的江、海、岛已经建成了正规的自行车道,主城区以外,东边的东寨港红树林,东南面琼山区的农家乐村庄,西南面火山口公园及周边村庄,西面往澄迈老城方向,都是骑行的好去处。

      “对我来说,一个城市的幸福感也许就在骑行的体验中。”海口市民钟文峰大部分周末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山地车骑行在海口及周边农村,“既锻炼了身体,领略了风景,并顺道探访了乡村文化。”

      与“幸福”一词含义相近的城市美誉,还有“宜居”“适宜步行”等。

      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海口居全国第八;2014年3月《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中,海口位列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之首;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海口在全国35个样本城市的步行友好性排名中排第九。

      而全省一盘棋,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完善,各市县的景区、景点,村庄题材的旅游区域,皆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慢道。“现在在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琼海博鳌、潭门、万泉河畔、北仍村,琼中什寒村、黎母山等骑行,都比较便捷、舒适。”谢春桔总结,“村道+慢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骑行爱好者。

      “修建慢道之前,行走在城市中间却很难看到或者亲近自然美景。可以说,这些年,海南慢行系统建设还原了海南的自然风光,保护住了江、河、湖、海、景区公园等生态空间和公众资源。这是有目共睹的。”当年签名提案的社会人士,均对此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