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农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04.08.2015  11:28
   昔日的记忆

  大片的田地,劳作的侨民,低矮的房屋……提到华侨农场,不少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然而,这一切都已悄然发生变化。

  7月29日,广东省侨办主任李心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称,目前广东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告别了华侨农场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与当地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发展。

  “要说告别华侨农场这个体制还真不舍得。我们知道改革是大趋势,但这一天真来了,心情却很复杂。”在广东的华侨农场工作的越南归国华侨王先生表示,“在我们最迷茫绝望的时刻,祖国母亲给了我们温暖的怀抱。

  华侨农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据《中国华侨农场史》记载,上世纪50年代起,为安置好回国定居的华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江西、吉林等七省区共建立84个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国华侨约24万人。其中,广东有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归侨6.9万人。

  与普通农场相比,华侨农场除了具有侨眷集中的特点,很多归侨还是被迫离开异国的难侨。资料显示,全国有41个华侨农场是在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

  “当时一回国就能够与其他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在农场共同奋斗,心里的归属感油然而生。”王先生说。和他一样的越南难侨共约26.3万人,华侨农场就安置16万人,甚至有43个华侨农场在70年代末专门用来安置越南难侨。

   改革的呼唤

  由于很多的历史问题,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很多,华侨农场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

  华侨农场是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而创办,也是国家集中安置归难侨的基地。长期以来,它既是生产经营的实体,又承担着对学校、医院等社会性事务的管理和经费支出。这样的情况让很多华侨农场负责人直呼“压力山大”。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产业结构单一,因此华侨农场的经营性收入十分有限。”有农场负责人这样表达过对华侨农场存在问题的忧虑,“此外,政策性、社会性支出十分沉重,以至入不敷出,许多华侨农场发展陷入困境。

  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推动了其改革。2008年,广东就明确要建立起全省统一的、较为完善的侨镇办区(华侨农场)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近年来,广东省以“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主线,以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重点,推进华侨农场改革解困发展。

  不仅仅是广东,其他省份也纷纷推出华侨农场改革新举措。今年3月,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林方略就呼吁妥善解决华侨农场改制遗留问题,推动农场转型升级,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广西华侨农场改革更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整合土地资源,分步拆除原安置房;全员安置华侨农场人员;推进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多渠道实施就业安置。

   未来的期待

  经历了多年改革,今天的华侨农场已经旧貌换新颜。广东清远华侨工业园曾经是一片老化废弃的茶园,而如今这里已变成一座工业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的现代化工业城区。

  媒体报道,广东23个华侨农场基本实现“体制融入地方”,已有13个设立镇或并入周边镇,另外10个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国家级高新区等,或改制为现代企业;侨场办社会职能分离基本完成。

  而有关海南、广西等地华侨农场侨民安居乐业、产业结构优化、整体发展加快的好消息也频频传来。华侨农场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效,侨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关于华侨农场的未来,广东省侨办主任李心很有信心。他表示今后将继续鼓励各华侨农场积极探索实施“同富裕工程”。“对适合兴办工业项目的华侨农场,通过安排部分土地收益投资兴建同富裕工业项目,并将经营性收益分红给职工,让侨民共享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成果。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