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四)

06.09.2016  19:10

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四)

 

李运承:特殊急救车里的风雨守护   

 

候选医护:李运承  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急救人员 

推荐人(单位):海口市120急救中心 

投票编号:  3040

 

■  本报记者  马珂

  受台风“电母”影响,8月14日至19日,我省普遍降大雨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个市县出现洪涝灾害,低洼地区受淹、交通中断、人员受困。

  8月20日中午,临高县人民医院内的积水已经退却,停在院内的一辆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高大的急救车——乌尼莫克涉水急救车格外引人注目。暴雨中,该院5名危重病人就是依靠这辆特殊的急救车才得以平安转运到海口。急救车旁,眼睛里布满红血丝的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驾驶员李运承和同事们仍在待命着。

  由于吃了普通急救车无法涉水的亏,2014年“威马逊”超强台风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配备了乌尼莫克涉水急救车。这辆涉水深度达1.5米的急救车,成为省内急救的“宝贝疙瘩”。

  8月18日,海口市内多个路段积水,普通救护车根本无法通行。李运承首次涉水驾驶乌尼莫克急救车载着急救人员,在海口市内积水最严重的路段,成功进行了6次急救出诊。

  “过去,有患者呼救,我们却因积水过不去,心里别提有多急了。”李运承告诉记者,“现在,有了这辆车,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临高县人民医院被水围困,水深1.8米,5名患者急需转院!”8月19日一大早,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接到任务后,派出3辆车12人紧急驰援临高。李运承和同事们驾驶乌尼莫克急救车也在其中。

  19日上午11时许,当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车队到达临高县城附近时,积水深约1.8米,水流湍急,急救车辆多次尝试均无法进入县城。下午2时30分,积水稍微退至1.5米,水下情况不明。

  患者病情危急,救人刻不容缓!乌尼莫克急救车决定冒险通行,进入医院。

  “别再开了”、“快退回来”……当时,很多路边群众看到急救车的轮胎、车身渐渐陷入水中不断惊呼。最后,乌尼莫克急救车渐渐驶上高坡,慢慢离开了深水路段,开进了临高县人民医院。

  历经4个多小时的努力,乌尼莫克急救车往返多次,终于将临高县人民医院内5名急需转院的重症患者全部转出医院。等候在积水外的小型急救车,急速再将患者转运至海口。

  李运承和同事搬运病人时,身上的衣服几乎全部被汗水浸透,灌进雨鞋里的积水都来不及倒出来。

  8月19日晚上,当患者被成功转运到海口,海口市120急救人员和乌尼莫克急救车稍作调整后,又披星戴月再赴临高。

  “我们接到省卫计委指示,要全力保证临高县人民医院内的患者安全。在积水没有完全退却前,我们必须守候、随时待命。”李运承表示。

  乌尼莫克急救车的驾驶有专业要求,并且需要两名驾驶员随车。两天一夜都没好好休息过的李运承,主动要求随车同行。

  8月21日,临高县人民医院内的积水几乎全部退却,医院恢复了正常接诊。李运承接过同事从海口送来的干净衣服,换下了那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无数遍的急救工作服。

  “臭了三天两晚,能保患者平安,一切都值了!”21日中午,接到撤回海口的命令后,李运承边说,边爬上乌尼莫克急救车。

 

 

王玉梅:贴心关爱,情暖万家   

 

候选医护:王玉梅  陵水黎族自治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 

推荐人(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卫生局 

投票编号:  3041

 

■  本报记者  陈雪怡

  8月8日上午,明媚阳光从窗外透了进来,陵水黎族自治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王玉梅在办公室忙着整理当地的孕优检查家庭档案。随后,她拨通了陵水英州镇军田村一户村民的电话,询问对方“坐月子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二娃晚上还经常哭闹吗”……得到满意答复后,王玉梅才放下电话,微笑地埋头继续整理档案。

  上世纪80年代,王玉梅在陵水田仔卫生院工作时,一位农村妇女怀里抱着一个正在啼哭的婴儿,微驼的背上背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孩子,身后还紧跟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两块一毛钱交到王玉梅手中,然后问道:“医生,我的小孩发高烧了,帮我看一看吧。这些医药费够吗?

  看到这一幕,王玉梅的心像被人狠狠揪住一般难受。“如果这位大姐能少生一两个孩子,家庭负担就会减轻很多,她的生活也许就不会这么艰难了。”抱着这份初心,王玉梅加入陵水计生服务站,决心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提倡“少生优生”的人口和计生服务工作中。

  当时,在同行眼里,计生服务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部门。但是,通过真心付出和勤奋努力,王玉梅渐渐与老百姓成为“朋友”、“姐妹”,村民对她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厌恶转变为真心相待。

  1987年,刚进入陵水计生服务站的王玉梅主要负责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治疗工作。“那时的服务站条件简陋,人手紧缺,王玉梅除了要负责手术外,还要担负起消毒、医疗垃圾清理等工作。她白天从上班忙到下班,晚上还要学习钻研,非常勤奋。进站没到两年,她就成了站里的业务骨干。”王玉梅的同事告诉记者。

  过硬的业务能力是王玉梅走进老百姓心里的一把钥匙。上世纪90年代,陵水新村镇一名女性做完手术后出现了伤口化脓的情况,打针消炎都没有太大效果。心情不快的她,便将病症的根源“归结”到服务站工作人员身上。后来,医生检查后发现,这名患者因患有糖尿病才导致伤口化脓且久治不愈。王玉梅想起她此前曾在一篇医学论文上看过的治疗方法。经过多次查阅医学文献后,王玉梅决定采取这种治疗方法给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这名患者的伤口就愈合了,王玉梅也因此和她成了好姐妹。

  除了服务站的工作,王玉梅还要经常进村入户,给村民们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孕优检查等宣传工作。从2012年起,王玉梅带领计生服务站团队为陵水上万对育龄夫妇进行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发现了276对地贫高风险夫妇,对多例可能生出重型地中海贫血婴儿的孕妇进行了人工阻断;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地贫患儿家庭申请县里的相关补助,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现在,忙完工作后闲下来的王玉梅,还要时不时给这些地贫高风险夫妇、地贫患儿家庭打电话了解情况。“等忙完这阵子,还是要亲自到他们家里去看一看才能放心。”她说。

 

 

陈芝兰:有妙手,更有仁心 

 

候选医护:陈芝兰  临高县调楼镇抱社村乡村医生 

推荐人(单位):临高县卫生局

投票编号:  3042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吴孝俊

 

  每天清晨6时许,58岁的临高县调楼镇抱社村乡村医生陈芝兰准时起床。因为他是抱社村唯一的乡村医生,村里一位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需要每天早上6时45分打针。连续3年多,陈芝兰都会准时赶到这位病人家中。

  调楼镇美良卫生院副院长冯小波说,在抱社村,陈芝兰的医术医德有口皆碑。一些住在周边村庄的村民有时也会慕名到抱社村卫生室找他看病。

  8月15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调楼镇抱社村会卫生室时,陈芝兰正像往常一样忙碌着,除了照看几个输液的病人,还不时拿起电话,叮嘱在家休养的慢性病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偶得空闲,他便在电脑桌前坐下,开始浏览微信中的“临高乡村医生”工作群信息,往电脑系统中录入村民健康档案资料。

  “现在有手机、电脑、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很发达,村医也要跟着与时俱进呀!”陈芝兰笑着对记者说。

  陈芝兰并非“科班出身”。1976年,他以一名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返乡,师从村里一位老中医制药看病。凭着聪明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钻研劲头,他很快就走上医病救人的路。

  “那时医药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很多中草药都得靠自己上山去采。”陈芝兰说,为了熟悉各类药草和完成采药任务,他常常在山里一待就是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待了近两个月,吃住条件都非常简陋。功夫不负有心人,“单根木”“过山龙”“千斤力”等常用药草自此便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一定要技术过硬,精益求精。”陈芝兰告诉记者。1992年,他又进入那大卫校进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次,村民陈桃李未经指导便独自给自家的猪打青霉素,打针时不慎接触到青霉素药水,结果导致自己出现过敏休克的症状,幸亏陈芝兰及时诊治才最终化险为夷。陈桃李一家对此一直感念至今。

  如今,陈芝兰不仅要接诊患者,还要承担当地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为村民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孕产妇婴幼儿的监护、对慢性疾病患者的跟踪服务等工作,都在他的日常工作范围之内。

  “有妙手,更有仁心。”冯小波说,“在临高乡村医生队伍中,陈芝兰已经年近六旬,但工作热情不输年轻人,干劲十足。村民有求从不推脱,随叫随到,每户村民基本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受陈芝兰影响,他的儿女中也有两人走上了从医这条道路,一个将参加临高县卫生局举办的医护培训班,一个已在临高和舍镇卫生院当上了护士。